歌曲《心归处》中的艺术境界与精神守望

音乐之旅 原创

2025-09-17 17:32

QQ音乐:心归处 赵迎

近日,由王彬作词、朱耀东作曲、赵迎演唱的《心归处》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湛的艺术表达,引发了广泛关注。该作品以敦煌守护者为核心意象,通过词、曲、唱三者的完美融合,构建出一幅苍茫而崇高的精神图景,成为一首兼具听觉审美与文化感召的优秀歌曲。

从歌词结构来看,王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意象叠加与主题递进特征。开篇四句以“一”字串联,通过“路”“沙”“光”“梦”等具象元素,迅速构建起敦煌的地理与文化空间。这种手法不仅强化了节奏感,更在重复中积累情感张力,为后续的抒情做好铺垫。副歌部分则通过“心归处”与“心安处”的呼应,将主题从地理意义上的归宿提升至精神层面的安顿,体现了词作者对层次安排的精心考量。

在意象选择上,王彬巧妙运用了“风为衣”“沙粒”“光束”“胡杨”等具有大西北典型特征的物象,并将其与“信念”“信仰”“爱”等抽象概念相联结,形成了一种物我交融的象征系统。尤其是“胡杨”这一意象——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恰如其分地隐喻了敦煌守护者代代相传的坚守精神。这种意象运用不仅增强了歌词的画面感,更使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朱耀东的作曲同样值得称道。从旋律线条来看,歌曲以悠长宽广的乐句为主,音域跨度较大,尤其在副歌部分通过音高的攀升营造出情感升华的效果,与歌词中“山再高水再长”的空间意象形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调式上运用了民族元素,通过某些特色音程与装饰音的设置,隐隐透出西域音乐的风韵,与敦煌的地域气质高度契合。节奏处理则张弛有度,主歌部分相对平稳,副歌则通过节奏密度与强度的增加,推动情绪向高潮发展。

词曲结合的紧密程度是评判一首歌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部作品中,王彬的词与朱耀东的曲呈现出高度的协同性。例如“梦飞天舞琵琶一曲丝路悠长”一句,旋律在此处婉转迂回,仿佛模仿琵琶的轮指与飞天的舞姿,实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而“认他乡作故乡爱是行装”一句,音乐节奏坚定而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守护者义无反顾的决心。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赵迎版《心归处》超越了普通的地域赞歌,成为了一曲文化坚守者的精神颂歌。歌词中“一窟一梦,一生一信仰”不仅指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库,更暗示了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敦煌守护者,将一生奉献给文化遗产保护的崇高选择。“认他乡作故乡”更道出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和工作者,将异乡变为精神故乡的心路历程。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文化遗产相融合的表达,使歌曲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赵迎的演唱为作品注入了灵魂。他的声音浑厚而富有磁性,演唱中既保持了发声的科学性,又融入了民族唱法的情感表达。在处理“鸣沙吟唱”等句时,声音中带着适当的沙哑感,仿佛鸣沙山的回声;而在“爱化作光”等高音部分,则展现出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象征着希望与信仰的光芒。这种音色变化与歌词意境的配合,体现了歌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与高超诠释能力。

总而言之,赵迎演唱的《心归处》凭借其精湛的词曲创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王彬的词作以简练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构建了壮丽的精神图景;朱耀东的旋律则通过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法的结合,为这一图景配上了动人的音乐注解;赵迎的演唱最终完成了这一艺术整体的呈现。在流行音乐往往流于表面情感的当下,这样一部关注文化坚守与精神归宿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洗礼,引导听众思考何为真正的“心归之处”。

乐评人简介

苏志文,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诗词研究会、甘肃诗词学会、白银市作协会员。曾担任《白银区志》水川史料撰稿人,其《〈西厢调〉小曲》为白银市“曲子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作出贡献。责编《白银民间民俗文化集》,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甘肃诗词》《白银日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