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写作?一个零零后少年的答案|豫记
在AI几乎能模仿所有文风、秒速生成所有文本的今天,一个中原少年用最传统的书写,给出了关于“写作意义”的当代回应。
9月14日下午,郑州图书馆内,河南演讲与口才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名为「所见皆山海」的新书专场诵读会,这并非传统的新书发布会,而是一场以声传情、以诵会友的文学仪式。奶奶牵着孙女,老师带着学生,作家、诗人与诵读名家齐聚一堂。
他们共同做了一件事:用声音的起伏、情感的顿挫,将17岁少年翟持羽从4岁到15岁的文字,娓娓道来,他们以声音为舟,以情感为桨,带领观众在诗意山与海间畅游。
01/
从“分享会”到“诵读会”
一种文化的多维滋养
“我摸到小草,小草发芽了;我摸到河水,河里的冰化了”“诗是大人喝酒的杯子,里面装满了忧愁”“我看到无数的人正赶赴那里,是军人、是医生、是护士”……这些文字因朗诵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河南演讲与口才学会朗诵委员会会长肖洒在点评中说到:“河南朗诵沙龙已举办292期,曾为王怀让、苏金伞、张鲜明、阿紫等诗人举办过朗诵会,今天首次为一位少年举办,我们看到朗诵艺术代代相传的魅力,从四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长者,希望每个人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山海,找回童年的记忆,找到生活的共鸣 。”
「所见皆山海」面市以来,已举办过多场新书分享会,嘉宾、读者共同探讨文学传承、家庭教育与少年成长的话题。
这本书不是“神童之作”,它不是被培训出的应试范文,而是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文学样本——诗歌、散文、游记、梦境絮语,甚至还有父亲想改而被拒的“不平仄”原生态诗句。正如著名作家孟宪明先生所言:“作家都是歪萝卜,作家不是教出来的,但离教难成作家。”
02/
文学精神的代际传递
藏在家的温度里
著名主持人张泽群称其为“一个孩子的成人《论语》,一个家庭的成长《史记》”。
家庭教育专家赵曼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孩子是主角,父母是常驻嘉宾。这种以成就孩子而非彰显自己的陪伴,才是教育的本质。”
资深媒体人、作家刘先琴则认为:“如果是文学是一座华美的建筑,父母和老师用最有品质的岩石,堆砌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这本书在文学之外的启示。教育不是给孩子准备一个人生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把鲜活的生命放在预定的轨道里,是让一颗灵魂在旷野上奔跑,让他在看到的山河湖海里面,看到自己的一千种一万种可能。
03/
在AI时代
写作恰恰是我们抵抗被定义的方式
当人工智能能够批量生产文本,一个少年为什么还要坚持写作?文字是一个人独特思考的一种表达。翟持羽认为读写对他来说是交流、是唤醒、更是心灵的拯救。
“纸和笔可能是最忠诚的东西。我所造就的那个世界,能包容我的一切不完美、一切情绪。那是属于我的天下——这是很治愈的感受。”
这不是文学技巧的炫耀,而是一个少年用文字完成的精神自救。生活中难免沟沟坎坎,难以逾越时,那就到书中、在笔端寻找答案吧。正如诗人闵闵所说:“这不是为了渲染痛苦,而是自我疏解与拯救,是对社会痛苦的思考。”
04/
城市灵魂:在阅读中苏醒
当下,郑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里涌动的人流,正在给出这个时代的答案。每到周末,这些文化场所座无虚席,人们在这里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文化学者齐岸青道出了关键——如今,我们这座城市还需要阅读吗?还需要写作来丰富精神吗?持羽给了我们答案。希望更多持羽这样的孩子能够喜欢创作,不一定成书,只要你阅读、只要你写作,城市的魂魄就在。
嵩岳之下,大河之南。
这个少年用7万字告诉我们:即使AI能生成千万文本,人类的亲手书写依然不可替代——因为每一笔都是生命的痕迹,每一字都是灵魂的在场。
写作不是在制造文字,而是在确认存在。当我们还在争论“该鸡娃还是放养”时,这本《所见皆山海》或许在说:教育不是给孩子标准答案,是爱与支持。
你看——
所见皆山海,山海皆在心。
写作永远不会消亡,
只要人类还想真实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