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先锋】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我的教育故事(一)
编者按: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而优秀的班主任便是这场奔赴中最坚定的“摆渡人”,他们以心为舟,以爱为桨,总能读懂孩子藏在眼神里的困惑、埋在心底的心事,用细致的关怀照亮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角落。
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开设“育人先锋”栏目,每期聚焦一位班主任:或许是一次深夜的谈心,或许是一句温暖的鼓励,或许是一场耐心的引导。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正是逸夫小学教育温度的最好见证。也期待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看见教育的美好模样,感受育人者的初心与力量。
蹲下来
与孩子共赴一场成长的温柔
孙敏,中共党员,山西省优秀班主任,运城市优秀辅导员,荣记运城市五一劳动模范二等功。从事班主任工作26年。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成为孩子的老师,首先自己得成为一个孩子。” 我常以“假如我是孩子”的视角感知课堂,用 “假如是我的孩子” 的心怀对待学生 —— 这份“共情”,是蹲下身与他们同看世界,接住每一份委屈与不安。
这学期,中队长小林很反常,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从前主动帮同学、课上眼神发亮的他,如今总跟人闹别扭:橡皮被碰掉就红着眼争执,批评时梗着脖子像只竖刺的刺猬,连最爱的数学课也走神。我想起家访时的画面:他家添了妹妹,父母围着婴儿转,小林攥着玩具车站在角落,落寞又无措。或许,他的反常藏着未说的委屈?
课间,我拉小椅子让他坐在身边,轻声问:“小林,最近你好像有心事,遇到不开心的事了吗?”他别过脸,硬邦邦反驳:“是他们先惹我!小刚超线还说我小气!”可眼角泛红藏不住情绪。我等他说完:“被误会的滋味不好受。你可以把我当成朋友,把委屈说出来,家里的事我帮你沟通;也可以继续带情绪相处,那我只能找你父母‘投诉’。”
“投诉”二字刚落,他肩膀一抖,眼泪砸在校服上:“他们不喜欢我了…… 妹妹哭,妈妈让我别吵;我想跟爸爸玩,他要陪妹妹睡觉……”我轻轻抱他,能触到他发抖的身体:“你只是想让爸妈多看看你,对不对?今晚把心里话写成信给我,我帮你。” 他点头抹泪,眼神少了防备。
第二天,办公桌上放着皱巴巴的信封,小林歪扭的字迹里还有几处被眼泪晕开的痕迹:“妈妈以前给我讲睡前故事,现在只抱妹妹;我帮妹妹拿玩具,她哭了妈妈却怪我…… 我是不是不乖?”十岁孩子的不安,全藏在“闹脾气”的外壳下。
中午我拨通小林妈妈的电话:“您照顾两个孩子肯定辛苦。” 妈妈叹气:“小的哭闹,大的不懂事,我顾不上他。”“其实小林很懂事,”我轻声说,“他想帮您抱妹妹、收拾玩具,只是难过爸妈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您偶尔陪他读读书、听听他说话吧,别只要求他做‘懂事的哥哥’,他还是个需要疼的孩子。”
电话那头沉默后,妈妈满是愧疚:“原来他这么想…… 我以为他长大不用操心,忽略了他。”
那之后,小林渐渐变回了从前的样子。课间会看见他帮同学讲解题目,课上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也像被阳光晒透了似的,明亮又温暖。
我忽然明白,共情是把自己放进孩子的世界里,看见他们没说出口的期待,接住他们藏在倔强背后的脆弱。当孩子感受到 “我被理解了”,心门才会慢慢打开;当信任的种子发了芽,后续的教育才会像春雨润田,自然而然。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学会更温柔地倾听,更耐心地陪伴,在教育的路上,与他们并肩走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