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茅台、高负债、百亿库存:郎酒15年上市折戟,300亿目标全靠“画饼”?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17 09:52

         

从西汉“枸酱酒”延续至今的千年酿造史,两届全国评酒会“中国名酒”的金字招牌,都未能为郎酒铺就坦途。在董事长汪俊林掌舵的二十余年间,这家川酒老字号一边执着于冲击资本市场,一边喊出百亿级销售目标,但现实却是上市之路五度折戟,2025年300亿营收目标在行业寒冬中摇摇欲坠。

郎酒的上市执念始于2007年,彼时汪俊林刚将这家国营酒厂收入麾下五年,便推动成立郎酒股份筹备上市。但受限于业绩规模不足,首次冲刺尚未起跑便已搁浅。两年后,郎酒再度跻身四川省重点上市培育名单,却因业绩突然下滑,第二次上市梦草草收场。

2012年,汪俊林卷入地方案件,郎酒陷入管理混乱,IPO进程被迫按下暂停键,这一停便是六年。2018年,借着泸州市千亿白酒产业计划的东风,郎酒重启上市征程,由广发证券负责辅导备案。2020年5月,招股书正式递交证监会,看似曙光在前,转折却不期而至。两个月后,保荐机构广发证券因违规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郎酒上市进程直接受阻。屋漏偏逢连夜雨,深交所彼时推出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明确“原则上不支持”白酒企业上市,为郎酒的上市路再添一道铁闸。

2021年,证监会抛出的53个尖锐问题,更是直刺郎酒的“软肋”——改制合法性、国有资产流失嫌疑、经营管理规范性、商标归属争议等敏感问题逐一曝光。在多重压力下,2022年郎酒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十五年的上市长跑再度黯然落幕。对此,汪俊林虽表态“带着平常心”对待,但资本市场的大门已对其愈发紧闭。

上市屡战屡败的背后,是郎酒堪忧的财务状况。2018至2020年,其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67.02%、66.06%和63.60%,而同期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率仅为32.34%,郎酒的数据足足超出两倍。郎酒解释称,高负债源于扩产能、储基酒和砸营销的资金需求,但持续高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早已成为其登陆资本市场的致命障碍。

更棘手的是郎酒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2017年至2020年,其存货从62.52亿元飙升至100.98亿元,三年间增长近62%。在白酒行业“去库存”成为主旋律的背景下,百亿级存货不仅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更可能引发价盘崩溃的风险,这一幕在2011年郎酒销售额突破百亿后曾真实上演,如今的库存压力无疑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上市梦难圆的同时,汪俊林描绘的“百年郎酒”蓝图也面临考验。2023年,他在郎酒庄园会员节上高调宣布:2025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2030年剑指700亿至1000亿元。但行业数据却给这份雄心泼了冷水。

据业内估算,2023年郎酒销售额约220亿元,2024年预计增至240亿元,增速从10%降至9%,呈放缓态势。若要在2025年达成300亿元目标,增速需骤升至25%以上,这在当前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几乎难如登天。

自2017年喊出“重回百亿”后,郎酒一度凭借“碰瓷”茅台的营销策略实现增长。通过将青花郎定位为“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在央视、高铁、机场等渠道密集投放广告,同时六年内六次提价,将零售价拉至与茅台指导价持平的1499元。这套“高举高打”的打法确实奏效,2018年郎酒重返百亿阵营,2022年突破200亿元。

但过度依赖营销和价格锚定的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随着“史上最严禁酒令”落地,政务消费市场大幅收缩,高端白酒需求承压,青花郎的提价逻辑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茅台通过直营化改革持续巩固市场地位,郎酒的“蹭热度”策略不仅未能缩小差距,反而暴露了自身品牌力的短板。

如今的白酒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企业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中小酒企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郎酒既未能借助上市实现资本赋能,又面临增长放缓、库存高企、负债高企的三重压力,2025年300亿的销售目标更像是镜中花、水中月。

从曾经的行业黑马到如今的“上市困难户”,郎酒的十五年沉浮,折射出区域名酒在头部垄断格局下的生存困境。当上市融资的通道难以打通,当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触及天花板,汪俊林的“百年郎酒”梦,或许真的该换一条赛道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