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人巴蜀情 —读李明文《好事近词十首》||吴云立专栏17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9-16 15:28

文/吴云立

01

词牌溯源:

《好事近》的格律与情感空间

《好事近》又名《钓船笛》《翠园枝》,属北宋初期创制的民间词调,后经文人雅化成为经典小令。此调双片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句式以五、七言为主,间以六言折腰句,形成“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的声律结构。这*种平仄交替的节奏赋予词作明快跌宕的韵律感,尤其适合表现旅途见闻与瞬时感悟。

观察李明文这组创作,严格遵循了《好事近》的正体格律:上片“新岁往蓉城”(平仄仄平平)与下片“青羊宫里享清幽”(平平平仄仄平平)皆符合词谱规范。值得注意的是,词牌本调多用于表达欣喜快意之情,而作者巧妙融入了历史沉思(武侯祠)、市井烟火(宽窄巷)等多元情感维度,拓展了传统词牌的表现边界。这种守律而不拘律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当代旧体诗词写作者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

02

行走的诗笔:

荆楚文人的巴蜀行旅

作为湖北枝江的乡土作家,李明文的创作始终带着江汉平原特有的质朴与深挚。其“虽岁至艾年,犹痴情文字”的自述,揭示出这位基层写作者对生活的炽热情怀。此次四川之行,实为荆楚文化与巴蜀文明的一次诗意对话——从江汉平原西行至成都平原,地理空间的转换催生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十首词作按行程自然铺展:首阙《赴蓉途中偶得》为序曲,随后以“川味-熊猫基地-春熙路-宽窄巷-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早茶”串联起现代游客的经典路线,终章《回眸成都之旅》完成情感闭环。这种以词纪游的创作方式,令人想起南宋范成大使金途中创作的《浣花沙》组词,将地理行走转化为文学行走,使词章成为记录时空的独特载体。

作者特意标注“新韵”创作,显示其兼顾传统词律与现代语音的尝试。如《话说川味》中“锅沸红油翻浪”的“浪”字,依普通话押韵却仍符合仄声要求,这种适应时代语音的变通,体现了旧体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存智慧。

03

词笔绘蜀道:

异乡景·人·情的三维呈现

(一)地域景观的意象选取

组词对成都景观的描绘呈现三重维度:自然生态(熊猫基地的“翠篁轻舞”)、人文历史(武侯祠的“松柏翠阴”)、现代都市(春熙路“银树灿华街”)。尤为巧妙的是,作者常将传统意象与现代体验交织,如《锦里信步》中既有“彩灯悬”的古典意象,又有“小吃百般诱”的当代市井气息,形成时空叠映的审美效果。

在景观书写中,“沉醉”一词在十首词中出现四次,配合“任时光闲度”“惹心波千叠”等表述,构建出闲适自得的情感基调。这种沉醉并非疏离的观光,而是深度融入的体验,如《蓉城早茶》中“烟缕氤氲轩阁,看佳人浅笑”,观察视角已从游客转变为生活参与者。

(二)人文精神的深度触碰

作者对蜀地人文的解读显示出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拜谒武侯祠时聚焦“丞相三分天下”的谋略,瞻仰草堂时强调“忧民济世志犹坚”,可见其关注点不在表象景观,而在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这种取向与作者“把岁月沧桑藏进字里行间”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

对现代成都的描绘同样充满人文关怀。《宽窄巷中住》的“住”字、《早茶》中的“听曲闲谈遛鸟”,皆暗示了旅居而非旅行的生活姿态。最妙的是《话说川味》将饮食文化升华至精神层面:“笑对佳肴美味,享时光巴适”——“巴适”这一方言词的运用,不仅体现地域特色,更准确捕捉了成都人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

(三)情感结构的层次演进

组词的情感流动呈渐进式深化:初始的“心向东门高处”是期待,《熊猫基地》的“暂忘尘间纷扰”是沉浸,《回眸》的“美味梦中觅”则已是魂牵梦萦。这种情感转化暗合了旅游体验的心理机制:从陌生化观察到身份暂时认同,最终产生情感依恋。

作者作为荆楚文人的身份意识始终在场。杜甫草堂中的“诗圣画前瞻仰”,实为两位跨越时空的文人对话;武侯祠中“励后人追慕”的感怀,则透露出士人阶层共有的济世情怀。这种异地共鸣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蜀地风物成为激活楚文化记忆的媒介,诸葛亮、杜甫这些融通巴楚的历史人物,自然成为情感联结的枢纽。

04

此心安处:

异乡与故乡的精神叠印

组词的深层价值,在于揭示了现代人地域认同的流动性特征。“且把芳心沉醉,赋诗词铭记”的结句,暗示了文学书写对地域经验的重塑功能——通过词创作,物理空间的四川已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故乡。

这种“他乡作故乡”的情感建构,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是对方言土语的采纳(“巴适”),其二是对地方性日常的参与(早茶、夜市),最重要的是产生了“梦千年情愫”的历史共情。当作者在武侯祠感受“英气尚如故”,在草堂体会“豪情千丈”,实际上已完成从地理游客到文化认同者的转变。

值得深思的是,这位荆楚文人最终在诗词中实现了巴蜀与荆楚的文化融合。诸葛亮(山东琅琊人)出茅庐于襄阳,杜甫(河南巩义人)寓居成都,这些历史人物本身即是文化交融的象征。作者通过追慕先贤,无形中消解了异乡与故乡的二元对立,诠释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内涵。

结语:

李明文这组《好事近》超越了寻常游记诗词的局限,在严守词律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完成了一次深度的文化寻根。词中那些沸腾的火锅、萌动的熊猫、幽深的巷陌,既是鲜活的巴蜀印象,更是中华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当湖北诗人在成都宽窄巷里“任时光闲度”,当青羊宫的清幽与枝江老家的田园在词中遥相呼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的旅行,更是一个写作者在文化长河中的诗意栖居。

吴云立,高级教师,中国通俗文艺协会会员,云南省演讲学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工作部部长,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评论家协会顾问,《百姓作家》副主编,西双版纳作协音舞协会会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