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格大单品撑起90%收入,“华为老兵”创业3年存货飙涨
导语:“华为老兵”创业3年业绩飙升,但同时存货大涨令人存疑。
摘要:
1、大单品依赖严重:大单品 SigenStor 2024 年贡献超 90% 营收,海外市场(欧洲占 60%)为主,面临华为、特斯拉等强敌竞争。
2、现金流压力:2025 年前 4 月经营现金流才首次转正,应收账款、计息银行借款等资金占用与偿债压力大。。
3、扩产与市场需求:思格新能源计划投 4.2 亿港元建南通新工厂,市场需求能否消化产能,有待验证。
“华为老兵”创业3年,如今率队闯关港股IPO。
2022年5月成立的思格新能源(Sigenergy),创始人为许映童,他曾担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带领团队推出过多款逆变器产品。
在离开华为后,许映童带领核心团队转战新能源赛道,成立思格新能源,成立当年就完成了5.4亿元的A轮融资。2023年,思格推出了明星产品 SigenStor 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将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直流充电模块和AI能量管理整合在一起。
9月初,思格向港交所二次递交招股书,意在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缓解扩张所需资金压力,并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01 从零到十亿:思格的大单品依赖症
许映童仅用三年,就把公司从零发展为一家收入规模超过十亿元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在2023年5月正式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当年收入仅为5830万元,仍处在亏损阶段。但2024年公司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年收入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2倍;毛利率则从2023年的31.3%大幅提升至46.9%。到了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收入已达12.06亿元,毛利率进一步升至50.9%,净利润实现显著增长。
思格的高速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一大单品SigenStor。
2024年,该产品贡献了超过90%的收入和毛利。其销量也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从2023年的18MWh能源容量销售,跃升至2024年的447MWh。
与此同时,公司的市场收入高度集中在海外。2024年,欧洲市场贡献了60%的收入,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占比接近20%,非洲占比约13%,中国内地仅占4.8%。2025年前四个月,这一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欧洲仍是绝对的营收主力。
此外,思格的快速扩张离不开渠道和品牌建设投入。2023年,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约为5342万元;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6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合作的海外分销商数量大幅增加。
这种“砸钱”的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带动了销量,但是否能转化为客户粘性和品牌溢价仍待观察。
不可否认,思格这种“单一产品+海外市场”的组合,让思格在短期内获得了增长红利,但也存在脆弱性风险,其风险因素包括海外市场需求受政策壁垒、补贴变化或竞争者压价冲击等等。加之华为、阳光电源、固德威、特斯拉Powerwall等对手均在储能和逆变器赛道激烈角逐,思格能否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仍待观察。
02 增长背后的现金流压力
尽管营收高速增长,思格的财务表现却隐藏不少隐忧。
2023年,思格营收5830万元,亏损收窄;2024年营收13.3亿元,净利润首次转正;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同比显着提升。
但思格的经营现金流直到2025年前四个月,才首次转正,为2.99亿元。
从偿债压力上看,截至2025年4月底,思格现金及等价物为8.63亿元。招股书还披露,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1.34亿元(未审计)。
而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即期计息银行借款规模约为6.19亿元,非即期计息银行借款规模约1.86亿元。考虑到日常运营成本如行政开支、销售成本,思格的偿债压力也不容小觑。
此外,思格存货与应收攀升,也是公司的隐忧。
招股书显示,公司存货规模在近两年急速上升:2023年为1.89亿元,2024年升至4.81亿元,2025年4月底达到9.05亿元。截至2025年7月底,思格未审计存货进一步飙升至19.03亿元。
应收账款也同样显着攀升:2023年末为2026万元,2024年末达到3.58亿元,2025年4月底为5.06亿元,截至2025年7月底未审计数据已达15.55亿元。公司在2024年和2025年前四个月分别计提了1471万元和1939万元的减值拨备。
这意味着,尽管公司收入增长迅猛,但大量资金被锁在渠道和库存之中,现金流的健康性有待验证。思格虽然账面现金逐步充裕,但很大一部分被高企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
03 南通工厂的野心与挑战
为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思格在上海临港已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计划在江苏南通建设新的工厂。根据招股书,南通基地预计于2026年第四季度竣工,总投资约4.2亿港元。南通新生产基地预期光储充储能电池年产能约为 1400 兆瓦时(1.4GWh)及逆变器年产能约为 19 万个。
然而,扩产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上游电芯和半导体组件等核心材料能否匹配扩产速度,是决定投产能否顺利的关键。需防范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巨额扩产投资也可能转化为沉重负担的风险。
作为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公司,思格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2023年才开始有规模化收入,2024年已实现盈利。单外界对思格未来能否在波动巨大的储能行业中持续盈利,仍心存疑问。
思格新能源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多数企业需要十年的成长路径:收入从零到十亿,净利润从亏损到盈利。但在其二次闯关港交所的故事里,不仅有“高速成长”的光环,也有股权代持、现金流紧张、应收和存货激增、产能利用率不足、渠道费用高企等一系列潜在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据招股书显示,思格新能源的实际控制人为许映童,其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不过,市场也注意到,思格在早期融资阶段曾存在股权代持安排:部分股份由其配偶和岳母代持。
虽然公司在最新招股书中已明确这些代持关系,并通过律师意见确认不影响实际控制权,但外界仍对公司治理透明度提出疑问。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为系”创业者,许映童是否存在潜在的竞业限制或利益冲突,也引发部分投资者的担忧。虽然公司在文件中声明,控股股东及核心管理团队均已签署竞业禁止承诺,但这一问题仍是港交所审核和市场讨论的焦点之一。
赴港上市无疑能为公司带来资金支持和资本市场背书,但能否消化高速扩张的副作用、平衡增长与风险,将决定资本市场是否买单。对投资者而言,思格既是一家典型的新能源出海新贵,也是一家需要更多时间验证的年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