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易主背后:中国AI"卖铲人"的黄金十年开始了?
作者:齐笑
编辑:嘉辛
Oracle(以下称甲骨文)股价暴涨36%,市值一夜增加24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4万亿元),让AI基础设施产业链沸腾起来了。
9月10日,甲骨文股价狂飙,盘中最大涨幅达43%,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资产激增,一度超过马斯克,登上全球首富宝座。
甲骨文的暴涨迅速传导至A股和H股市场。9月11日,A股科技股迎来全面爆发,算力与半导体板块领涨,寒武纪等多只个股20%涨停,相关ETF也大幅上涨。H股的第四范式、商汤9月11日上涨超过5%,9月12日,商汤再次上涨超过7%。
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甲骨文的暴涨,谁将有机会成为“中国的甲骨文”?
一、甲骨文因何暴涨?
甲骨文暴涨的直接原因是给出了超预期的业绩指引。
截至2025年8月31日,甲骨文的剩余履约义务(RPO)增长至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较上个财季末增加了3170亿美元。其中,增长主要来自云基础设施(OCI)业务。
后有报道指出,新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与OpenAI签订的大单。OpenAI将在未来约五年内从甲骨文购买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未来几个月,甲骨文预计将再签下数家价值达数十亿美元的客户,RPO极有可能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反映到收入层面,预计2026财年(2025年6月—2026年5月),甲骨文的OCI业务营收将同比增长77%,达到180亿美元,再往后四年分别增至320亿美元、730亿美元、1140亿美元和1440亿美元。
简单来说,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收入在当前财年达标的情况下,之后4年还要增长7倍。
为了应对激增的需求,甲骨文上调资本开支,预计2026财年资本性开支将达350亿美元,绝大多数用于能够产生收入的设备,全力扩张算力规模,这也印证了需求的真实性与持续性。
而甲骨文获得天量订单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功卡位AI的下一站,即推理赛道的核心基础设施。
AI产业正从"锻造模型"阶段进入"使用模型"的大规模爆发阶段。大模型研发及预训练需要低成本、大规模的AI算力资源支持,而在应用阶段会更注重满足推理和训推一体需求。
正如拉里·埃里森强调,推理市场规模将远超训练。推理需求更具弹性、分散且量大。这种需求特性,使得相较于企业自建算力基础设施而言,专业化的、擅长资源调度和优化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更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加速了算力外包的趋势。
甲骨文在AI技术栈的三大层面,即基础设施、数据库和应用,都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甲骨文在AI时代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
在AI训练市场,甲骨文的市场地位已经通过与OpenAI、xAI、Meta、NVIDIA、AMD等顶级客户的合作得到了证明。
在从训练转向推理的行业关键发展节点,甲骨文的优势在于面向推理场景对软硬件实现的深度优化。甲骨文具备部署10万卡规模算力集群的能力,并配套自研软件框架,显著提升算力利用效率,性能与成本优势显著。
尽管甲骨文暴涨之后又经历了回调,但已经展现出,在AI产业从训练到推理范式转变的过程中,专业AI基础设施供应商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个全球性的趋势中,中国的AI企业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二、 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甲骨文?
西部证券近期研报指出,在生成式AI模型快速发展、应用加速落地的背景下,AI算力基础设施持续迭代,并有望加速建设。与客户存在较强商业绑定关系的行业头部企业,有望获得弹性较大、确定性较高的增长。
研报点名重点关注的商汤,业务逻辑与甲骨文高度相似。
商汤是国内最早筹建智算中心的AI企业之一。早年研发的通用视觉模型,因参数量巨大、对算力需求极高,商汤便已启动大规模算力投入。
如今,商汤拥有强大的AI算力基础设施和自研的大模型,其2024年10月提出的“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意在持续强化软硬件整合与协同,提升整体算力使用率。
商汤大装置SenseCore AI云平台面向AI全场景,提供全栈式基础设施管理、laaS 产品服务、MaaS 产品服务等,提供大模型开发、训练、微调、推理、应用等全流程能力。
今年4月,商汤的AI大装置升级为2.0版本。截至8月,总算力规模已突破25000 PetaFlops,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生成,智算节点覆盖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中西部。
在国产芯片异构混调上,其实现了约5000卡规模的月级稳定运行,集群利用率达80%,异构训练效率接近同构的95%。更重要的是,商汤“大装置”运营的AIDC实现了全国联网的统一调度,不仅能支撑商汤自身的大模型研发,还可对外提供服务,支持外部客户的大模型训练与应用部署。
在模型层面,2025年7月,商汤发布的日日新6.5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图文交错思维链的大模型,推理能力对标Gemini 2.5 Pro,实现了多模态推理与真实场景智能体的有效结合。
日日新6.5凭借多模态长思维链、多模态强化学习、多模态全局记忆等技术和工程创新,以同一模型即可实现通用语言、多模态等不同任务的最佳表现。这种技术突破使得商汤在大模型推理能力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应用生态层面,基于大装置和大模型的AI解决方案,商汤提供企业助手、金融数据先兵、政务助手等生产力工具,并在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与智能营销等领域以交互工具改善人机交互,形成“一基两翼”的应用布局。
商汤的算力基础设施为研发与应用提供底层支撑,研发成果辐射上下游推动技术迭代,应用场景则反哺数据洞察,形成正向循环的飞轮效应。
当然,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客户是否愿意为之付费,会考虑成本、使用门槛以及效果。
商汤致力于成为更懂客户的AI基础设施和模型服务商。
例如,商汤专门成立了“AI专家服务”子业务板块,在大模型咨询、定制、场景部署与优化和维护等环节提供服务,形成从需求分析、模型开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闭环;日日新6.5推理成本降低,综合性价比提升3倍以上,这为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再如,商汤的“小浣熊”智能助手是能独立完成任务的AI员工,让用户为最终的结果付费,而非为工具付费。
三、商业价值加速兑现
“小浣熊”数据分析与办公产品系列用户规模已突破300万,正持续深化在政府、金融、教育等关键行业的应用渗透;多模态流式交互时长同比大幅增长510%······
这些成果是商汤在产业应用深化与创新能力释放的体现,也直接推动了其2025年上半年业绩的超预期表现。
2025年上半年,商汤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生成式AI是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比增长72.7%,占收入的比重达到77%。高盛预计,商汤的生成式AI业务占收入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2025年的91%。
与此同时,上半年商汤的亏损显著收窄,经调整亏损净额同比收窄50.0%,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大幅改善。
商汤的业绩也印证了行业需求正加速转向应用进行结构性迁移。
展望未来,首先,在顶层战略方面,国务院在今年8月印发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要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其次,在复杂国际环境下,“自主可控”是AI产业发展必须坚守的底线。长期以来,商汤对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国产芯片进行跟踪和适配检测,通过异构融合调度技术,将国产芯片与国际高性能芯片协同使用,既满足需求,也推动自主可控。
产业机会方面,随着视频、3D等多模态AI应用爆发,对算力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多模态AI应用不仅需要更大的算力支撑,还需要更复杂的算法优化和系统调优。在这种趋势下,商汤有望成为多模态时代的“卖水人”。
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需要深入产业,才能够用AI赋能千行百业。
比如,经过与各行各业客户共同探索AI落地的十年积累,商汤大装置基于大量实践成果,为四大行业推出成熟且紧贴市场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具身智能、AIGC、AI4S(人工智能助力科学)和传统企业智能化转型。
基于对行业共性需求与具体业务痛点的深度理解,结合行业知识与业务流程,商汤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既能“开箱即用”,也可“快速集成”,帮助企业省去从零研发的时间与投入成本。
为了更敏捷地捕捉垂直市场的机会,去年商汤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形成“1+X”的架构。
其中,“1”代表商汤集团核心业务,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实现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的无缝集成。“X”代表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设立独立CEO,对业务发展负责。
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多个业务获得了独立融资,也印证了AI+垂直行业的发展潜力。
站在AI产业全面进入推理侧爆发的新起点,商汤以“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构建起了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的正向循环。随着落地节奏加快与应用生态成熟,商汤将在价值加速释放中迎来新一轮成长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