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肺纤维化,百洋医药创新转型“加速度”
继战略投资北海康成后,百洋医药在创新药领域又落一子。
9月12日,百洋医药与专注器官纤维化赛道的济坤医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百洋医药战略投资济坤医药,拟持有其24%股权,同时锁定济坤医药旗下用于治疗肺纤维化(IPF)1类创新药JK1033 项目的所有权益。而且,百洋医药还将对济坤医药持有的所有产品的全球化合物权益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权。
伴随这次合作的落地,百洋医药勾画的“创新蓝图”跃然纸上。今年是百洋医药成立20周年,也宣告公司即将进入第三个发展十年。对于未来的发展道路,百洋医药设定了三个关键词:品牌、创新、国际化。即以品牌引领夯实企业根基,以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新动能,以国际生态拓宽业务版图。
在创新发展战略指引下,百洋医药正以“战略投资+商业化”双轮驱动的新模式聚焦First-in-Class药物和源头创新成果布局,致力于孵化真正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真创新”项目,加速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
01 解构“非癌之癌”
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由于这种疾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确诊后的3-5年,致死率比很多肿瘤还要高,因此素有“非癌之癌”之称。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有500万名IPF患者,全球调整后的发病率为(0.09~1.30)/10万,流行率为(0.33~4.51) /10万,而且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美国,共约有10万名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例;在中国,IPF患者总数提升至30万-50万名,给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
然而, 就是这样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却存在巨大的临床缺口。由于IPF发病机制复杂,具体成因尚未清晰,致使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尚无肯定显著有效的治疗药物、安全性与耐受性均有待提高,现有的药物治疗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两款IPF药物获批,分别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OFEV)。不过,这两种药物均为减缓IPF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和疾病进行,并不能逆转肺纤维化。相关数据显示,接受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患者平均每年损失100ml-200ml肺活量,约为未服用抗纤维化药物患者肺活量损失的一半。若疾病进展至晚期,唯有选择肺移植一条路。
可即使吡非尼酮和OFEV作用有限,但这两款药物还是能够累计实现50亿美元的销售额,且是在IPF药物渗透率并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美国渗透率低于60%,中国渗透率低于30%)。尤其是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OFEV,在2014年于美国获批上市后,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其营收由2019年的约16.7亿美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约44.19亿美元,足以见得IPF药物所暗含的巨大机会。
图:OFEV营收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聚焦国内市场,吡非尼酮和OFEV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在国内获批,虽然两款药物均已经降价纳入医保,但国内患者医保后每月需支付的费用依然高达4000元和7600元,患者家庭需要承担极大的经济压力。据相关机构预计,至2028年IPF药物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90.3亿元。
基于以上分析,IPF患者亟需更多创新疗法破局。现有药物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疗效角度,均不能满足临床上所空缺的庞大需求。
02 创新药“催化酶”
面对IPF临床上的痛点,百洋医药选择以入股济坤医药24%股权的方式进行布局,助力推动潜力项目JK1033的研发及临床试验工作,并提前锁定JK1033的全部权益。当然,百洋可能更看重的是济坤构建的器官纤维化研究平台。
JK1033是从中药单体及其衍生物里提取,并经高通量筛选与结构改造优化而得的抗纤维化小分子化合物,可用于治疗IPF与进行性肺纤维化。该药物具备多靶点作用特性,能够对肺纤维化进程里的多个关键信号通路同时实施干预,抗纤维化和抗炎功效良好。目前,JK1033已经完成药学、药理学、药效学等方面研究,并于今年1月在中国启动Ⅰ期临床试验,同时也与美国FDA完成Pre-IND交流,具备提交IND申请的条件。
在这次合作中,百洋医药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后续百洋医药可以视JK1033项目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并在Ⅲ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后,决定是否以早前规定的合理价格受让JK1033项目的全部权益,包括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流程。
一个新技术想要被广泛应用,融入医疗场景,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医疗产品准入和市场导入周期长,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较慢,这无疑是当下医药市场所存在的最大挑战。
当然,这样的挑战百洋医药也是会遇到的,但其作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品牌商业化平台已然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商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百洋医药的自有品牌扶正化瘀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这是一款自己药厂研发生产的肝病领域复方中药产品,百洋凭借对临床需求的洞察和市场细分的研究,率先提出“抗肝纤维化”概念,开启肝病抗病毒和抗纤维化“双抗治疗”的新疗法。20年来,百洋始终以现代化中药为标准,以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品牌推广的核心支撑,不仅获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更成为肝病领域首个完成美国Ⅱ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
目前,该产品常年稳居抗肝纤维化市场份额第一,在院内、院外市场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未来若实现肝纤维化与肺纤维化双领域联动,百洋将打造出覆盖更广、竞争力更强的抗纤产品矩阵,这将持续强化百洋在纤维化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战略投资济坤医药之前,百洋医药就曾以类似的方式战略投资“孤儿药第一股”北海康成。
由于研发误判而错失机会的北海康成一度被市场严重看衰,但在与百洋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后,其不仅获得了百洋医药1亿港元的股份认购,而且还获得了百洋医药强大商业化团队的支持,彻底改变了旗下三款孤儿药的销售预期,这或许正是北海康成股价暴涨近20倍的主要原因。
图:北海康成近三个月股价走势,来源:雪球
百洋医药犹如一个创新药“催化酶”,能够借助成熟的销售体系,弥补创新药企的营销短板,并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让创新药企可以专注于研发长项之中。结合百洋医药半年报,可以看出公司的创新管线正在不断丰富。
图:报告期内主要合作项目研发进展情况,来源:百洋医药半年报
03 感悟“百洋之道”
向创新药转型,这是当下传统药企们的一致发展方向。
虽然同样是布局创新药,百洋医药并没有急于求成的盲目押注研发,而是借助自身在商业化领域长达20年所积累的经验,有条不紊地针对临床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布局,走出了一条属于百洋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款创新药想要取得商业化的成功,从产品变成商品,并非闷头研发就能够实现,而是需要依赖于整个生态体系中各个要素的协同合作。例如研发领域的科研人员、生产领域的生物工程师、商业化领域的营销专家、以及使用端的临床医生,皆需要对药物高度认同并充分贡献专业力量。
只有各个要素相互协同,那么药物才能发挥出他的最大优势,这就好像树木的成长不仅需要土壤,还需要阳光与水源一样。所以在整个创新药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个不同的角色定位,各角色之间分工有差异,但对药品最后的商业化成功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做了20年CSO的百洋医药深知,品牌打造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基于核心能力的基石,叠加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对产业资源的运作能力,百洋医药正在逐渐形成一套“战略投资+商业化赋能”的创新药孵化新模式,这正是“百洋之道”。
凭心而论,百洋医药并没有走一条药企发展的常规道路,这注定很多投资者可能暂时无法理解其中的价值。但没有关系,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百洋医药创新价值也具备与时间共同成长的特性,终有一天百洋医药的业绩会告诉人们答案。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