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周末农夫

会客厅 原创

2025-09-15 17:15

周六的晨光刚漫过郑州的窗台,这是一个雨后的周末,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便带着妻女往黄河滩赶。作为一名记者,过去五天里,我的脚步追着新闻线索跑,指尖在键盘上敲出城市的百态,而此刻,不用再惦记工作时的未接来电或微信留言,也不必琢磨稿件的修改方向,方向盘一转,楼宇渐远,乡间的杨树林在风里招手——那里有我的小菜园,等着我开启这周最期待的“第二人生”。

如今城里正流行这样一种很酷的活法:周一到周五是写字楼里敲键盘、谈商务的奋斗者,一到周末就扎进乡野菜园,做回脚踩泥土的快乐农夫。对我而言,这“五天城市打拼,两天乡野治愈”的节奏,早已不是新鲜潮流,而是能卸下所有疲惫的日常。
穿过成片的杨树林,远远就看见小院门口那棵老槐树,父母已在菜园边等候。父亲手里攥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母亲择着从秧架子上刚摘下的豆角,见我们来,母亲笑着朝里喊:“孩子们快来,番茄又红了几个!”大女儿立马奔过去,举着刚摘的小番茄朝我晃;小女儿则蹲在垄沟旁,正跟一只蹦跳的蚂蚱“对话”。
我索性脱了鞋,赤脚踏进菜园。温热的泥土从脚趾缝间漫上来,带着黄河滩特有的松软与湿润,瞬间褪去一周伏案的疲惫。都说“接地气”是最好的养生,此刻脚掌贴着土地,跟手机充电似的,仿佛真能接住天地间的精华与灵气,连呼吸都跟着变得顺畅,这或许就是在接受大自然带来的能量。这份自在,正是周末农夫的第一重好处——健康自己种。栽苗时弯腰弓背,是天然的深蹲;除草时俯身伸展,是免费的瑜伽;流出的汗,是袪湿排毒的“蒸馏水”;晒太阳补着钙,泥土里的“快乐菌”还能天然抗压,增加免疫力。更别说吃的菜全是自己种的,没有农药、化肥和激素,只有采摘时的骄傲。
周末的耕种从不含糊,却也是最自在的身心锻炼。往日追新闻、赶稿件时紧绷的神经,在锄头起落间慢慢松弛;听着孩子们在田埂上笑闹,看着父母慢悠悠地打理生菜,黄河风掠过菜叶的“沙沙”声,比工作时的电话铃声、市区的喧嚣声更让人安心,赤着脚在垄间走动,感觉无比惬意和放松。
媳妇总笑我“踩在泥里就不想走”,可她懂,这泥土里藏着心情的密码——情绪自己养。种地本就是最踏实的冥想,每一分耕耘都有可见的收获,和泥土打交道比刷手机更能释放多巴胺。别人晒养生保健、星巴克和健身房,我更爱晒菜园里的负氧离子,晒全家人围在田埂边的灿烂笑容。累了就坐在田埂上,让泥土贴着脚掌,看孩子们追着蝴蝶、蜻蜓跑,听父亲讲当年在农场里种庄稼的门道,浑身的乏累便顺着脚跟融进土里,耳旁响起了那悠扬的“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最让我欢喜的,是菜园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教育自然学。我把她们从补习班“抢”出来,交给这片真正的天地,毕竟土地才是最好的老师。看蚯蚓松土,顺便认识了生物;等番茄从青转红,慢慢学会了耐心;跟着一起抓虫除草,也懂得了责任。小女儿指着菜叶上的蚜虫说“要保护菜宝宝”,大女儿则会认真记录每种蔬菜的生长周期,这些都是课本里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夕阳西下时,菜园里的收获总能装满竹篮:红的番茄、绿的青椒、紫的茄子,还有孩子们亲手扒的花生和红薯。回到院子里,父亲把最新鲜的蔬菜择洗干净,母亲在灶台上忙活,不一会儿,番茄炒蛋、青椒炒肉、五香花生和烤红薯的香味就飘满了小院。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吃饭,孩子们抢着说今天在菜园里的发现以及下地劳动的感受,媳妇给我夹了一筷子青椒:“你这‘泥土养出来’的菜,就是比菜市场买的有味道。”
这顿饭里,藏着周末农夫的第四重意义——价值自己造。我不再只是消费主义浪潮里的追随者,而是亲手创造生活的人;不再是焦虑的家长,而是能带着孩子认识自然的“导师”。这片菜园从不长杂草,只生长快乐、健康和自在。
夜色渐深,黄河边的风带着凉意,我赤着脚坐在院门口的老槐树下,脚底还留着泥土的余温,手里摩挲着今天刚摘的黄瓜。
月光下,蟋蟀在篱笆旁、草丛中、泥土缝隙里鸣叫,声音或清脆或低沉,仿佛在举办夜间音乐会。它们的声音与树影婆娑、花香飘散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想起来之前有人问我,周末不在家休息或朋友聚会,跑去地里忙活图啥?其实答案很简单:图的是从城市到乡野的治愈、从耕耘到收获的踏实,图的是一家人相守的烟火气。
“五天城市奋斗,两天田野治愈”,我觉得这才是现代人最通透的活法。你的第二人生,或许就在下一颗种子里——你播种了吗?(郑州日报记者 张国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