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专利王博泰赴港募资扩产!东风、一汽、海尔等产业资本力挺
2025年的智能汽车赛道,“智能化”已从营销噱头变为车企生存刚需。
当消费者坐进新车,最先被打动的往往不是动力参数,而是那块能语音交互、多屏联动的智能座舱——这个被称为“汽车第二大脑”的系统,将以年复合增长率18.4%的速度继续膨胀。
清晰的产业风口下,日前又一家低调的“技术派”企业站上C位:继今年6月通过上市备案后,博泰车联网于9月中旬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在港股市场开启新征程,由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招银国际、华泰国际及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资料显示,博泰车联是国内少数同时布局智能座舱与智能网联的供应商之一。
16年深耕!造就国内智能座舱专利第一
回顾博泰车联网的发展历程,恰是中国汽车智能化从概念萌芽到产业爆发的生动缩影。
2009年10月博泰车联网正式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彼时中国汽车产业仍被燃油车主导、3G网络刚起步。在这种背景下,决定放弃传统汽车电子蓝海,
但回头来看,当时创始人应宜伦的坚持,让博泰车联网成了中国汽车智能化最早期的探索者之一。
博泰车联网的技术基因从成立第一天便刻入骨髓。成立次年,博泰车联网便推出了中国首个3G车联网系统,并与巨头上汽集团达成合作;随后陆续攻克中文车载语音系统、车载拥堵规避导航、全球首款车身面板发声的固态声场智能系统等技术,整体始终踏准了智能汽车的“技术节点”。
这种前瞻性,让博泰车联网在2015年后移动互联网浪潮与智能座舱爆发期中得以快速抓住新技术风口。
2019年当高通8155芯片重新定义智能座舱算力标准时,博泰车联网凭借前瞻布局域控制器研发,迅速捕捉到市场新风向,并于2022年率先实现了基于该芯片的首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量产;2023年,当新一代智能座舱“心脏”高通第四代骁龙8295芯片迭代出来时,博泰车联网再次成为首批提供该芯片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中国供应商之一。
历经16年的技术深耕与沉淀,博泰车联网的注册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截至2024年底);并成功已构建了“芯片-系统-整车”的全栈技术体系。其自主研发的“擎”系列技术平台(擎OS、擎Core、擎Cloud),覆盖了从底层硬件架构到顶层应用生态的全链条:
具体来看:擎OS作为骨干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适配多品牌硬件配置及平台需求,缩短开发周期并实现高度定制化。该系统支持多屏互动、沉浸式音频设置及多模式交互功能,提供符合软件定义汽车场景的模块化接口能力。
擎Core则是智能硬件平台,基于模块化SoC架构,为擎OS操作系统提供底层硬件支撑。该平台兼容高通、华为等多供应商芯片方案,采用分单元功能设计,将硬件拆解为标准化组件模块,实现灵活扩展与快速集成,显著缩短开发周期并适配新一代芯片技术。
此外,擎Core可定制不同算力配置,支撑智能座舱的多屏联动、高清显示及流畅交互需求,满足从高端车型到经济型车的差异化硬件方案定制,为车企提供跨价格区间的智能化硬件适配能力。
而这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投入。相关资料显示,近三年其累计研发投入超7亿元。
从高通到麒麟生态,博泰商业周期来了
市场端,2022年底博泰车联网与华为达成的交叉授权合作同样也是对前者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知识产权实力的认可和强化,并显著催化了博泰车联网商业
根据合约内容显示,博泰车联网成功获得华为通讯领域标准必要专利SEP及一系列相关技术许可的车联网一级供应商企业。这种“以技术换空间”的策略,让博泰车联网在面对国际巨头时,拥有了谈判的底气。
众所周知,此时正值问界首发之际。
这一爆发明显体现在博泰车联网的核心财务指标:2022-2024年以及截至2025年5月31日前5个月,分别实现收入12.18亿元、14.96亿元、25.57亿元、7.54亿元;期内亏损分别约为4.52亿元、2.84亿元、5.41亿元、2.2亿元。
营收增长的背后,是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量价齐升”:域控制器出货量从2022年的48.8万套,增至2024年的91.5万套,三年增长了87.5%;对应年均单价也从1382元提升至2141元,增长了55%。
根据灼识咨询,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博泰车联网是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的第三大供应商,市场份额为7.3%。其核心产品为OEM及一级客户提供域控制器(智能座舱的支柱),客户可以灵活选择集成解决方案,将部署的域控制器与公司的操作系统以及组装的各种硬件组件相结合,以根据其车辆的设计量身定制。
客户端,强大的高技术壁垒和专利积累支撑下,至今博泰车联网的客户已经覆盖超过50个汽车品牌的逾200款车型。譬如,作为首批提供高通骁龙8295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厂商,博泰车联网通过与高通、黑莓的合作持续深化为东风、阿维塔、岚图等客户的产品服务。
更重要的是,博泰车联网正以座舱域控为支点,快速切入华为麒麟芯片与鸿蒙系统生态。而鸿蒙智行早已成为中国高端智能汽车市场的新霸主,其中智驾又是最核心的卖点。
作为少数能基于麒麟9610A和鸿蒙提供方案的供应商,2024年底博泰车联网进一步将与华为的合作升级至源代码层面,博泰深度掌握HiCar集成开发,这意味着其核心能力更上一层。
强大的股东阵容的事实上也是对博泰车联网市场地位与技术实力的间接认可。据天眼查APP内容,过去16年,博泰车联网连续获得了8轮资本支持,累计融资超40亿元,估值超百亿元,投资者阵容涵盖东风集团、一汽集团、海尔资本、上海国盛资本、平安资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东方富海、中安资本、北京中科融艺等产业巨头和知名风投机构。
显而易见,业内外都在用真金白银叙述对博泰车联网、对智能座舱赛道的认可。
用资本换时间,加速抢滩千亿智能座舱市场
智能座舱的爆发,本质是用户需求的觉醒。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90亿元增至2029年的2995亿元,千亿级市场轮廓愈发清晰。
消费者习性上来看,高端及新兴汽车品牌的消费者对车内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推动智能座舱从“功能堆砌”向“体验升级”转型。在这场转型中,博泰用“出货量+市占率”的双增长,证明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但供给端,行业竞争也在加剧:除博泰外,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传统Tier1加速转型,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以“软硬件一体化”模式强势入场。
博泰车联网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全栈自研+本土化服务”,其擎OS、擎Core等核心平台不仅能适配高通、华为等多芯片方案,还能为车企提供从需求分析到量产落地的全流程支持,这种“一站式”能力在追求效率的本土车企中尤为稀缺。
且目前这种优势在持续爆发力强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尤为强劲。根据权威咨询机构的统计梳理,按2024年的出货量计,博泰车联网是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的第二大供应商,市场份额达11.9%。
而此番赴港IPO的最直接价值在于“用资本换时间”:通过募资扩大产品组合,并强化技术能力,加强涵盖软件、硬件和云端服务的全栈内部能力,其有望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持续竞争中,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生态服务商”,从而打开更高的利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