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十一老":高举民族文化火炬,弘扬先进文化||文成国专栏(一)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9-14 19:12

文成国

“长阳十一老,土家夕阳红。深耕文化园,山乡洒春风。”

“长阳十一老”是指十一位年过八旬的长阳籍老同志,笔耕不辍,写诗填词,大力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长阳十一老”,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化符号。他们的文化情怀和作品联展一经刘小平为博主的《墨耘文化》推出,就让我的思想受到深深震撼——有人是一激动就文思敏捷,我是一激动就语塞,只是神经般的嗫嗫私语:不简单,了不起!

十一老真老!他们的年龄在80到97这个高龄区间,说他们身体多么健康无病无灾,不一定;说他们无一烦恼心情千般舒畅,也不一定。说他们初心不改,心系中华,热爱文化,情满土家,那是一定,一定!

我弱冠之年离开长阳,多个工作岗位都离老家不太远,但因为各种忙碌,回老家不多,对长阳文化缺乏深入研究,对土家文化人也不算透彻了解。但有三件事令我经久不忘:

第一件事:1971年底,我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投入当时盛行的“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口号威武雄壮很漂亮,实际上还是披星戴月挣工分分口粮过日子。作为回乡知青的我,激情澎湃,当农业技术员总想推广新技术,搞了一些诸如红薯“火温育苗”、包谷人工授粉、山羊改散养为圈养等新东西,乡亲们不接受,难听的话弥漫乡村,父母亲替我听了一箩筐的风凉话。有一位老大娘作派、言语和待人方式像极了我读过的记不准是《苦菜花》还是《迎春花》中的“地主婆”,她就是“风凉话”的“风源”。在这样的环境中,满腔热血的我自然是苦不堪言。在区里一个知青座谈会上,我发言讲了这些苦恼。过后不久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两位衣着整洁、斜背着挎包的“工作同志”来到我家,一进我家门,前面那位就自我介绍:“我们是县革委会创作组的,我叫肖国松,他叫刘明春,我们是来看看你这位回乡知青的。”“哦,肖同志、刘同志,欢迎欢迎欢迎!”在乡村憋久了的我,实实在在是欢迎县上的同志。晚饭前后,聊东侃西,谈天说地。互动中,他们那开阔的眼界,流利的谈吐,令我佩服。特别是肖国松上数几辈,说到他祖父本姓文,咱们乃是本家。本家的家常,拉得更深更广更无顾忌。往日听够了风凉话的我,一下子心绪舒展,开朗了许多。第二天早餐后肖国松提出让我带他俩看看那位被被我称为“地主婆”的大娘,在老大娘家,他们坡上坎下、山上田里的随便聊了聊,就起身告别了(说到这里,记得发个“严正声明”::这位老大娘是在阶级斗争年代被冤了,其实她人不错,热心肠,性格直巴有时说话尖刻点而已)。多少年后我才明白,肖国松、刘明春二位老师的山乡之行叫“采风”!我在村外没有任何关系,自从他们来后,我就有些底气甚至是神气了,半开玩笑的对自己说:哼,怕什么,“三大革命”接着干!我上面有人了,县里的,叫肖国松、刘明春!

后来我参加工作,慢慢知道肖国松是一位名声颇大的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委机关一位叫马明慧的年轻人,借给我一本书,正好是肖国松的长篇叙事诗《格桑花》,这首诗以西藏平叛为背景,用藏族民歌形式写成。我用几个晚上看了多遍。至今我还记得几句:

骏马驰来了,

山峰你快闪开!

仁贞志玛眼冒金花,

请原谅,

把泥土弹得飞了起来!

骏马驰来了,

河水你快闪开!

仁贞志玛心中着急,

请原谅,

把水浪冲得飞了起来!

对肖国松,我一直没忘记。我在宜昌市委任职时,一次去长阳调研清江画廊,我点名让肖国松参加。上船后,我几次想和他叙叙旧,但总是断断续续,没说上几句完整的话,原因“你懂的”。

现在,肖国松是“长阳十一老”的重要成员。最近,我读到了他的一些新作。《秋夜梦歌》写他梦回老家椿树坪,梦中腰盆边上扭包谷,讲古吩今吹唢呐……句句撩发我的儿时记忆。我加了他的微信,私聊中他说过了八十岁才学画画,并附上一首他七年前的顺口溜:“八十一岁始学画,毕竟夕阳已西下,爱美之心犹未死,总把晚霞作朝霞。”他幽了一默,我一激动就语梗,又憋了半天,憋了八个字:八十八岁,宝刀未老!

第二件事:我在农村务农时,时不时写写顺口溜。有一次在团委书记刘贞权办公室看到一本县文化馆编的《清江文艺》,主编为龚发达。后来参加全县知青会议,听一名下乡知青发言讲到大队支书关心知青,嘘寒问暖,很是感人。我边听边写,憋出了一首七言八句《支书关怀战冰雪》,拿到文化馆找到龚馆长,一句“我是龙潭坪的人”,立马拉近了距离——小老乡呢!他给我详细讲修改意见,说要“朴素中见深情”,还留我在他办公室修改,晚餐还在他家吃呢!我写了三遍,他连续毙了三次!回到招待所,我又写了一遍,次日拿他那儿,一句“可以了”,搞定!他当即给《湖北文艺》编辑部打电话推荐,那时的程控电话要经过挂号、等待、接通、叫人几个环节,快两个小时才通上话,龚馆长耐心等,等到了又与对方耐心的说,听口气,对方同意了。过了一个月,编辑部给我寄来了刊物。这本杂志,在我十三次搬家过程中早遗失了,但经龚馆长指点修改的诗我至今记得:

大雪满山坡,

地冻冰结壳。

知识青年收工归,

一路笑声一路歌。

门上不见锁,

谁在屋里坐,

桌上腾起饭菜香,

地上一盆栗炭火。

支书踏雪来看望,

手拍肩膀问大伙:

身上的衣服单不单,

床上的被子薄不薄。

地冻天寒人不寒,

党的关怀暖心窝!

后来,我成了拿工分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几次参加县里的三级干部会,有一次令我不解:闭幕会在县委书记作总结报告之前,竟然请文化馆长龚发达上台发言讲文化,他讲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我记得他讲红安麻城发展文化的经验,讲长阳山歌是“精神原子弹”,讲“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干部也是愚蠢的干部”等等。有一位坐我旁边的公社书记在笔记本上写道:“龚发达,胆子大,书记没讲他发话,主席台上讲文化”。多年后我从事宣传文化领导工作,回忆此事,才深感长阳文化享誉中华,得益于历届县委的开明,得益于龚馆长等众多文化人的执着!当年,龚发达殚精竭虑,挖掘、开发、弘扬土家文化,主推长阳山歌,曾唱响清江两岸、大江南北的《七叶一枝花》等一批作品,都渗透着他老人家的心血。

龚馆长已去世多年,不在今天“长阳十一老”之列。但,这十一老,谁身上没有龚馆长的影子?有成就的长阳文化人谁没有受到龚馆长的帮助和影响!“长阳十一老”从概念到活动再到作品,本身就是对龚发达等老一辈土家文化人的纪念!

第三件事:1975年,我奉调到宜昌地委机关工作,被安排到地委宿舍24栋安身。那时一户一间房,全栋共用一个水管、一个厕所。大几十人一天数次相见,拉拉家常,洗衣涮碗礼让水管,亲切得很。24栋突然来了我这个小青年,新面孔很是惹目,大家对我分外热情,关怀备至。一天,一位中年人问我:“听口音你是长阳人?”我说是的。他说“我也是长阳的,叫宋兴宏,在地区文教局工作。”啊,老乡呢!老乡见老乡,两眼倒没泪汪汪,但更亲切是必须的!我与“宋同志”话多了。他告诉我,在机关工作,嘴不勤可以,但眼要勤笔要勤,多看多写。那时候,我思想单纯,有个阅历丰富的人指点,他的经验便快速录入大脑并尽快执行,我多看了几本书,也写了一些新闻稿,收到了为人生奠基的效果。

记得宋兴宏的夫人姓秦,在长阳渔峡口当老师,每年暑假她会带着孩子来宜昌小住一段。就当时的交通条件,秦老师从渔峡口辗转来宜昌,该是多么不易啊!每年春节,宋兴宏回老家过年,节后返回宜昌也是风尘仆仆,来不及休整就上班。那一代人啊,就是这样克服种种困难,无怨无悔的为国家工作。

后来我下乡当工作队员,一年后返回宜昌,发现宋兴宏的住房已易主,听说为照顾家庭,他申请回长阳工作了。四十多年过去了,直到2018年,已在省直机关工作的我,在武汉出席长阳商会的年会,一位十分眼熟的老者当场赋诗,情深意长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语气,遒劲有力的肢体动作,十分动人,“宋同志”,宋兴宏!他发言时,我认出了他;我发言时,他认出了我。两双手一握,共忆“24栋”,话聊了很久很久。

这次一进入长阳群,发现宋老先生很是活跃,他爱发语音,总是思路清晰,中气十足,语言铿锵,我竟然怀疑他是否年过八旬?在“墨耘文化”平台上,他有几篇作品令我记忆深刻。特别是《渺忆读小学》,我读着读着,就穿越到了我念兹在兹的雪山河小学——简陋而亲切,遥远而如昨的母校。有一位同学,我们只一起念过小学三四年级,分别60年了,早就天各一方,但微信让我们经常隔屏互动。我把宋兴宏先生的《渺忆读小学》推荐给了她,她回信息说“这不就是写的我们吗?”

在“长阳十一老”里,有抗战壮士杨发兴,他出生于1928年,于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1949年起义后复员回乡。他长期从事教学与方言研究,诗词创作成果丰硕,主编《长阳诗词选抄》等选集,出版《鸿泥集》等诗集,部分作品获全国性奖项;还有我敬佩不已的胡德声,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县委会议室,他文质彬彬的,旁人介绍说他是县委会的“一支笔”。我们数十年未联系,现在借助公众号平台重逢屏握。初读他的文章,让我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这里也有覃守宪,我曾随地委领导陪韩宁夫省长到长阳资丘公社视察,他时任资丘公社党委副书记,合影至今尚在。当年我是小秘书,他可能不会记住我,我却记住了他那朴实谦和的模样,现在才知道他文学功底深厚,诗文随口吟来;覃章林,部队老首长,我编过他一首诗,他从战士写到排长——参谋——团政委——师副参谋长,那种激情燃烧的情怀,把我也烤得热血沸腾!

“长阳十一老”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像巴山舞的领舞者,引领着文化的节拍;像清江号子的领头人,高亢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他们用笔墨书写着土家儿女的赤子情怀,用诗词吟唱着不老的夕阳红。更是他们,高举民族文化的火炬,肩负“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担当,老当益壮的前行在弘扬先进文化的金光大道上!

(作者简介:文成国,长阳都镇湾人,曾任宜昌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后在省直机关工作,现已退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