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反倾销,中国亮剑

高见科技论 原创

2025-09-14 18:07

这一次,中国不再沉默。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引发了芯片圈一次罕见的集体回响。

公告显示:针对原产于美国的通用接口芯片与栅极驱动芯片,中国正式启动反倾销立案调查。申请方为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指控包括德州仪器(TI)、ADI、博通、安森美在内的多家美企,通过“超低价倾销”手段,在2022至2024年间将相关芯片价格平均压低52%,同时大举抢占市场份额,导致中国国产模拟芯片厂商陷入利润骤降、市场萎缩、研发受限的多重困境。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摩擦。它背后隐藏的,是全球最大模拟芯片消费市场与技术主导方之间的定价权博弈,是中国芯片产业从“战略追赶”到“市场自卫”的节点性反弹,更是一次关于公平与不对称竞争的深层较量。

要知道,就在立案调查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才刚刚将23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涵盖半导体、生物科技、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而此次中国方面的回应,则精准切入模拟芯片这一长期受制于人的“薄弱环节”,是一次罕见的从行业组织发起、官方快速响应、产业集体支持的系统性反击。

在这个全球供应链高度碎片化、技术封锁与开放并行、价格战裹挟价值战的时代背景中,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已连续两年集体亏损、毛利腰斩、开工率下滑17%。而美国企业,却在打折甩卖中持续收割中国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5%,甚至借机构筑新的“定价壁垒”。

这一战,不只是为了保住当下的份额利润,更是为未来国产替代的路径与节奏争取喘息空间。

而这场“反倾销”,才刚刚开始。

01:美企暴力降价,中国厂商被动跟跌,陷入生存困局    

模拟芯片并不是最“炫技”的那种芯片——它不跑大模型,也不上热搜。但就是这类安静低调、藏在电路板角落的“小零件”,却是几乎所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的基础部件。

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到电源管理、传感器信号转换,模拟芯片的作用是连接现实物理世界与数字计算世界。也正因如此,它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单颗售价不高,却不可或缺。

而正是这类芯片,正在成为中美产业对抗的新前线。

根据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美国出口至中国的通用接口与栅极驱动芯片价格分别下降了48%与55%。以德州仪器的经典产品为例,其CAN接口芯片TCAN1043DRQ1价格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2.1元/颗一路跌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1.13元/颗,累计降幅达到46%。其旗下两款栅极驱动芯片UCC21520QDWRQ1、UCC27524AD的降幅也分别高达50%和53%。

这不仅是“让利促销”,更像是“碾压式降价”。更惊人的是,价格下降的同时,美国产品对华出口数量却在同步暴涨:

• 通用接口芯片进口量从2022年的8.87亿颗,增长至2024年的12.06亿颗,三年增长36%;

• 栅极驱动芯片从2.73亿颗升至3.84亿颗,三年增幅超40%;

• 整体美国产品进口总量三年累计增长37.13%,占中国同类进口芯片市场比例已超过62%。

简单说,美国在用降价+铺货的双轮驱动,快速攻陷中国模拟芯片市场的中高端阵地。

而国内厂商对此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被动跟跌”。

数据显示:同期国产通用接口芯片价格降幅为33.59%,栅极驱动芯片为22.13%,远低于美企的降幅;由于价格战打得太猛,2024年相比2022年,国产芯片内销毛利润暴跌33.41%,其中通用接口芯片的利润降了38.76%,栅极驱动芯片下降22.68%;整个行业从2023年开始由盈转亏,2024年亏损额继续扩大7.05%,开工率比2022年下滑1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能力严重受限。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一边是拥有全球顶级产能、库存、品牌和渠道能力的美国巨头们,挥舞着降价利器疾速冲刺;另一边则是刚刚起步的本土企业,既没有足够资金“烧市场”,也缺乏定价话语权与技术护城河,只能一路下探毛利,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挤占。

这背后,受伤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性。

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在提交申请文件中直言:“原产于美国的倾销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已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采取反倾销措施,是为了维护和规范正常市场秩序,恢复和促进公平竞争。”

价格战从来不只是价格的事。一旦定价权旁落、利润空间被压至极限,整个国产替代战略也就将失去最关键的支点。

02:模拟芯片产业结构性失衡:大市场,小能力,技术替代难破局    

表面看,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根据WSTS数据,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达到794.33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高达58.5%,接近450亿美元(3175.8亿元人民币),远超其在全球半导体整体市场中的34%份额。

但越是“最大买家”,反而越暴露出国产芯片产业“缺芯不缺市场”的结构性困局。

最直观的现实是:中国的模拟芯片市场被外资厂商牢牢占据。

按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439.9亿美元,2030年更将增至6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8.32%。

然而,这一庞大增量红利中,有89%的份额仍被美国、欧洲、日本企业掌控。

以2023年为例,全球前五大模拟芯片厂商(TI、ADI、英飞凌、Skyworks、ST)就瓜分了全球52%的市场份额,其中前三名均为美企。

德州仪器一家在2024年营收就达到156.41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科创板模拟芯片上市公司总和的三倍以上。

而反观本土企业,长期徘徊在中低端“安全区”,规模小、技术浅、周期长。

自2019年以来,登陆科创板的模拟芯片企业共26家,其中超过六成年营收不足50亿元,部分新兴企业甚至不到10亿元;多数集中在电源管理芯片等低门槛、低毛利的产品线,真正意义上的高速接口芯片、隔离驱动芯片、精密放大器仍主要依赖进口; 模拟芯片研发周期长、工程经验依赖强、工艺验证复杂,对人才、工艺、市场的综合要求极高——这不是一场“资本加速赛”,而是一场“耐力马拉松”。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近年来政策大力扶持、资本持续涌入,中国模拟芯片行业依然没能走出“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没根基”的怪圈。

更现实的是,在技术层面,国产模拟芯片面临“三道难关”:

1. 产品定义能力弱:对终端客户的需求把握不足,导致产品滞后、替代率低;

2. 平台型芯片缺位:缺乏具备标准接口、批量通用的“平台级芯片”,无法建立产业协同生态;

3. 品牌与验证壁垒高:尤其在汽车、工业等高可靠性领域,国产芯片难以进入Tier1或国际客户清单。

美国芯片厂商恰恰把握住了这三点,靠成熟产品线、渠道覆盖与全球验证,形成了从“设计→代工→验证→客户锁单”的完整闭环。

它们甚至在2024年主动“以价换量”,发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降价潮——据业内传闻,德州仪器一次性下调了6万个型号价格,涨幅从10%到30%不等。

这一策略背后的信号很明确:主动释放库存换市场份额,把国产厂商压回实验室,让他们永远止步于“有研发,无订单”的尴尬循环中。

现实也正朝着这个方向滑落——国产模拟芯片并非造不出来,而是卖不出去。

失去了定价权、失去了客户信任、失去了验证数据,即使技术实现了替代,市场依然难以接受。

国产替代,难点不在“有没有人做”,而在于——有没有人敢用、愿用、长期用。

03:反倾销只是起点,中国如何争夺未来芯片的市场秩序权?    

如果说美国芯片厂商的“降价潮”是一场突袭战,那么中国商务部此次立案反倾销,便是一次精准的回击。

商务部公告显示,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申请审查,正式对原产于美国的通用接口与栅极驱动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时间跨度从2025年9月13日起至2026年9月13日,可视情延长6个月。

此次调查的起点虽然是价格,但真正触动市场神经的,是中国正在用“规则手段”回应“市场压制”——这不仅是对美企倾销行为的惩罚性防火墙,也是一种为国产芯片争取喘息空间的政策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反倾销调查的发起者并非单一企业,而是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行业集体申请。随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与中国机电商会接连发声表态支持,说明这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产业级自卫反击战。

更重要的是,这场反制的背后,是中国在半导体博弈中规则意识的转变:

从过去的“被动应对”变为“主动维权”,从“讲技术”变为“讲规则”,从“忍让低价”转向“治理倾销”。

政策机制的改变正在产生制度性效应:

• 第一,价格战或将被边界化

如果调查结果成立,美国相关产品或被征收惩罚性关税,这将极大抬升其对华销售成本,缓解国产芯片的价格压力,打破“进口越便宜、国产越难活”的死循环;

• 第二,采购方将重新评估“成本vs安全”

一旦反倾销税实施,终端厂商可能开始优先考虑本土替代方案,以分散合规与供应风险,形成从“以价取胜”向“以稳取胜”过渡;

• 第三,产业链协同迎来窗口期

商务部明确表示,鼓励国内产业通过协同创新、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实现自主可控与全球接轨并行的健康发展路径。国产模拟芯片厂商若能借此修复“利润—研发—客户”正循环,或将迎来产业位次重排的可能。

但也不能过度乐观。反倾销措施本质上是一个防御型工具,并不能直接提升国产芯片的竞争力,只是为本土厂商赢得“喘息时间”。

真正决定格局的,仍然是中国厂商自身能否抓住窗口期补齐核心短板。

• 以圣邦股份、纳芯微、芯海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车规级模拟芯片领域实现了批量供货与客户认证,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本土强需求场景中积累了工程验证与替代经验;

• 国产厂商普遍采用Fabless设计模式,核心代工环节依托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等成熟平台,不依赖先进制程,供应链相对稳定;

• 政策层面,围绕模拟芯片的专项资金、平台化工程、标准化认证体系等基础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如果把这次反倾销比作一次“产业刹车”,那接下来的关键在于:中国厂商能否趁机转弯提速、主动造车。

毕竟,美企的强势从来不是因为降价,而是因为它们拥有定义价格的能力。而中国要想真正摆脱“被动跟跌”的困境,关键不在于模仿价格,而在于争夺市场秩序的“定义权”与“平台权”。

这才是真正的国产替代:不是靠政策保护,而是靠技术闭环与商业自洽。

尾声:价格战之外,如何打赢下一场国产芯片的信任战?    

对美国模拟芯片巨头而言,过去三年的“暴力降价”只是商业策略;但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这却是一次切肤之痛——利润被压、研发被卡、市场被掐,整个国产模拟芯片行业被推入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拉锯战。

而这场拉锯战的终局,并不取决于价格,而取决于信任。

终端厂商是否敢选国产?一级客户是否愿长期绑定?投资人是否愿给足时间?监管体系能否搭建护城河?这四个问题,决定了中国模拟芯片的未来能走多远。

反倾销是一道屏障,可以挡住外来倾销的洪水,但挡不住国产厂商的内耗、同质竞争、结构单一和人才流失。

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打一场基于“长期信任”的技术战争了吗?

这场战争的胜负,不在今天,而在五年后的客户黏性、十年后的平台话语权里。

它要求国产企业:在标准化设计上建立平台型产品体系,让客户用得安心、换得顺滑;在垂直场景中做深做透,从“兼容”走向“刚需”;在品牌、认证、稳定性等“非性能”维度构建软实力,从“好用”走向“信得过”;更重要的,是要放弃靠价格换市场的短期心态,回归价值创造本身。

国产芯片想赢,不能只是在价格层面“活下来”,更要在产业生态中“站起来”。

这一次,商务部出手了,产业协会站出来了,行业声音也集体发声了。接下来,留给国产模拟芯片企业的,是一次难得的“时间窗口”。

如果把握住了,也许五年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圣邦股份”“纳芯微”走出中国,站上全球半导体的中高端台阶;

但如果浪费了,价格战还会重演,下一次可能连“被动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这不是一场价格战的终结,而是中国芯片信任体系建设的开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