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灵韵的迸发 ——读陈贻林老师的系列作品|梁春云专栏33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9-14 06:49

文/梁春云

陈贻林老师喜欢热闹,善交际,以前常在枝江的几个公园、大礼堂等广场上,与朋友聚会、聊天,也常常驱车到周边乡镇采风、赏景,收集写作素材,忙得不亦乐乎。现如今,因为身体被重疾困扰,有时只能卧病在床。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手中的笔,一旦有了思路,便开始在文字中寻求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趣味……

但凡稍微有点了解他的人,都会敬佩他直面生活的顽强,也会被他在散文、诗歌创作上的淳朴而有灵韵的迸发所打动,更能在炎热的夏季收获到他奉献的一捧甘霖。

陈贻林先生照片

以下是鄙人对陈老师发布在各公众号平台和相关媒体、刊物的系列作品,捕捉读到时的一刹那,所闪念出的碎片似的“点评”,现予以归纳,以之存念。

围绕自己的人生经历、家庭生活脉络及身边人的故事来写作。

老师的创作,来源于对自己真实生活的记录,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在质朴的语言中见真情实感,在平稳的叙述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如《筇竹仗之暖》中,反映了前后两场冰雪,给大地万物披上了银装,恰如素净的植被下,掩藏着丰富的“档案”,富有诗意的画面呈现,此时埋下伏笔,引起读者遐思,转而介入主题“筇竹仗之暖”。大雪会给出行带来不便,之前是作者手持自制竹杖与冬小麦相逢,与一切雪被遮盖包裹着的美景邂逅,接着又收获到孙女的孝心,一根精致的“筇竹杖”。

作品中,外在的“冷”与内在的“热”交织,爷爷的“慈爱”与孙女的“孝敬”互通,白雪皑皑下的“寂静”与瑞雪兆丰年即将到来的“喧腾”涌动,人们期盼、欣喜,在难得的雪景中玩味,所有意象的叠加,心灵通透的表达,支撑起作者良好的心态,引发丰富的想象力和丰盈的情感空间,读者也从中汲取“赏雪”的智慧和奋进的力量。

在《老年斑》中,面对少年丧父之痛,面对自己渐渐老去的病痛身躯,面对生活的一次次挑战,面对岁月无情的流逝,心中始终充满五味杂陈:思念父亲,他未能活到长“老年斑”的年纪,永远是那样年轻而壮硕的身躯,还有那慈祥的笑容,定格在脑海里,而自己已到耄耋之年,享受着和谐社会的大好福祉……

两代人过去和现在、精神层面和物质生活现状的对比,我们从老师的笔下读到了一种优越感、自豪感、满足感,还有面对疾病的挑战,永不言弃,迈向人生的阶梯,一步步艰难攀登的强大力量。文中充满人性的闪光点,也深刻阐述了写作的意义。

一片粗茶,是自然灵韵的迸发,经过火与时间的熬制,便成为清热解渴消暑的尚品。它隔夜不变味,不馊,曾经,是农村家家户户的烟火记忆,是抹不掉的乡愁。陈老师的《粗茶》里,有习俗的传承,有大人小孩饮茶的趣乐,有令人回味的亲情故事,有家人满满的爱和甜蜜回忆……

人生漫漫路,总是有风雨,有泥泞,坎坷多多,若没有“伞”遮风挡雨,没有“伞”的庇护,怎么办呢?是畏手畏脚,停止不前呢,还是顶风冒雨大胆地往前冲?陈老师在《没有雨伞的我》中给出了答案。人的一生,就这样在“雨缝”中摸索着前行,这“雨缝”,是人生道路上充满希望且艰难的一条路,是摸爬滚打磨练意志的必经之路,是人生苦短跨越千山万水,收获岁月如歌的修行之路,也是老师在困境中大胆求索,以坚韧的毅力战胜病魔,用心用情写作,书写辉煌篇章的一条路。

陈老师的诗,平中见奇,是经历沧桑后的智慧,文字真切情浓意深。

如《爷爷的犁铧》,表明了传统的农耕文化,没有被现代化农业的蓬勃发展所淹没,它深藏在诗人的心里,也时刻在广阔的田野上散发着特有的魅力。那朴质的农耕器具、饲养的耕牛,是像爷爷一样的一代代朴素的农民,自始至终都被视为最为宝贵的,它们的使命,与爷爷的使命一样,是要年复一年地热爱并深耕这片土地,播撒种子,也播下希望,最后收获汗水的香甜!

《董市古镇老猪行印记》一文,老师善于抓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并由此展开叙述,将人物外貌性格特征描绘出来,也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发展缩影,就是常见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晚年》《暮色》《酷暑》一组作品中,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切决定于自己的心态!晚年生活幸福指数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人生所有过往的沉淀,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健康快乐就好;每天的阳光会升起,暮色会到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待好该待的人,理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夕阳也能无限好;如何面对夏日的炎热酷暑,而静心聆听大自然的好声音,沉浸在美好的世界里畅享盛世年华的红利,此刻心便静了,身体也舒爽了……

老师运用一系列自然物象的呈现,与之相适应、相谐和,以表达自己应有的志趣和豁达的心境,寓意在面对渐渐老去的时候富有慷慨之心,淡看世事无常;在人生的暮年,能尽所能发点微光,照耀他人;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人生困境时,依然心向阳光,积极向上,坚定地走向未来!

《台子坡的竹林》《外婆家的年味》等作品,一一记录了老师的童年趣事、长辈的呵护和民俗民风的美好传承,好似将一束夕照照射到岁月的深处,让沉静的生活有了夺目的光芒。

《无声的志愿者》一文,是从老旧小区的生活环境改善入手,写出了六位老奶奶常年坚持的默默奉献精神,为当代年轻人做出了榜样,真正体现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净化小区环境的同时,也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佛手仁心》中,老师通过几个病例,通过西医与中医疗效的对比,讲述了李医生急病人所急,以最优良的医案,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少跑路,安抚、医治患者的大爱仁心,呼唤时代需要这样的医生。

为普通人发声,是作品的又一特点。老师写环卫工人、修脚工、按摩师、修理师……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城市这一特殊群体,除了专业技术的精湛,还有为社会服务的敬业、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他们在底层,不因身份、地位的特殊,照样发光发热,正是韦娜在《我爱这星河滚烫的人间》中写道的:“以帮助别人的心去做任何事情,就会有收获,就会成功,就会走得更远。”老师笔下的这些人物,以及老师本身,无不如此。《初入教坛》《读身边的党史》《聊叙枝江鱼糕》等篇章,也是呈现高能量的佳酿,以至炉火纯青。

老师对所见自然、四季的更迭,皆有神奇的感觉,当情怀漫溢之时,美好的诗文便诞生了。

《春就孕育在白雪里》,是老师心中有雪、心中盼雪,对雪展开丰富联想,以心底的纯粹和宁静,给寒冷的冬天倾注无限的生机和暖意,也是在从内心向往春天的到来进行着笔。我们常常感叹:春雨贵如油!细雨绵绵,爽了大地,润泽万物,生命萌动,无限的能量藏不住,这便是春的勃发生机。在《细细的雨帘》所要抒发的情感里,我们所见清朗,就是该作品最后的收笔,人与大地、与万物一同呼吸,沐浴在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崭新世界里,人的心境也被滤得清纯而淡定从容。

《采摘一枝春》中,老师借由盼着赏梨花,也是对曾经的生活之地、工作之地,亦即老家百里洲宝岛,抒发心中的眷念之情,算是自己的心灵对乡愁寄怀的透视或转录,具有相当的象征性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此作带给我惬意和灵感,我随即写出下文:春风开启了一小片扇叶,打在脸上柔柔的,春雨也伸出她细嫩的小手,给万千植物涂上了润肤油,梨树上的花苞挤挤挪挪,朝着树的枝梢排队,那活跃的劲儿,就像七八岁的孩童,有的趁大伙儿在揉眼睛的一刹那,就将一个冬攒足的精神头释放出来,有的还说要跟随微风,伴着细雨远行观世界呢。

再来看《又见油菜花黄》,此诗的玄妙之笔,在于起笔的“在我眼前”与“今年春分前”的转换。“在我眼前/又见油菜花黄”,是眼前不断浮现的、心中想念的油菜花黄、花香,那是将一年一年的美景和农人对丰收的期盼时刻装在心里,而“今年春分前/好像意外地……一大片一大片”,这是真实展现在眼前的油菜花盛景,诗人将“心中景”推向更广阔视野的“现场景”,烘托的效果更明显,更彻骨。“好像”二字,将自己置身于如梦似幻的景色中,不由得心旷神怡,遐思无限。最后将农旅新型产业形态充分展示:游人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体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生活。

《盼望荷池绿》中,让人读到了一池荷绿,满屏清凉。老师善于观察,心存美好期待,描摹细腻,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枝江五柳公园,位于中心城区,有“城市绿肺”之功。该公园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亲手植下了香樟树,立于公园高处,其根深扎,枝叶繁茂,形成了四季葱郁的香樟林,也是一处天然氧吧,能抵抗一时的干旱。荷塘立于公园低处,久旱不雨,公园管理处采取有效措施灌溉,荷叶如逢甘霖,不久便可赏荷花了。此文让人读后有了满满的期待。

《拣起一朵云》中,老师是见物咏物,遇景颂景,视觉敏锐,文字驾驭自如,将感知到的意象引入,诗歌的视野就此打开。

《一枚国旗勋章》:此作从大处着墨,顺势烘托让人不感空泛,气格博大而不失韵味,表达了个人的美好愿望,避免了此类赞颂题材流于口号化的痼疾,弘扬了时代正能量,带给人豪放的审美意趣。

《落了几片梧桐叶》:老师有非凡的观察、思考和体悟能力。此诗中,老师以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身边的树、叶、花,还有诗人自己等富有生活内容与情趣的事物,并结合街道、百度、词典里实际存在的,又在各地都有不同差异的现实,把它们置于一个人世交融的空间,由眼观外在的物象触碰到内心情感的跃动,再延伸到生活、人世间今来古往的物候,作了灵性叙述与描摹,让人面对美好生命的消逝时,依然执着地坚守,依然热忱地爱着该爱的事物。这就是诗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花留不住 花还会再开》:老师列举了几种常见花的意象,以花寄情,寓意美好的事物常记心中。花开四季,是花开花落,是其形式的变换和能量的转换;人生四季,该有多少的风浪要迎击,多少的坎坷要跨越……这是奋斗者前行的车辙印迹,深深嵌在心间;该有多少命运的甘苦与欢歌,在人生的扉页上书写它酣畅淋漓、起伏跌宕、回旋婉转的音符;再就是寓意文学的旅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老师在浩瀚的文海里畅快遨游,描绘出了人生的锦绣。

《野菊傲霜雪》里,生动地描摹了老师热爱文学,有一颗童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情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是老师的创作源泉。路边、沟坎上、荒地里,在诸多不起眼处,在杂树空地上,皆有绽放的野菊花,白、黄、粉、紫等多色、小朵,倍儿精神,它顽强的生命力,给了老师创作灵感,也写出了“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七》)经典古诗中的意境,让人回味。

《清晨长江之美》,是老师以清晨漫步长江边,所见太阳、三月桃花水、江边的砂石滩、逆水而上的货轮、过江的客轮、南岸百里洲上的农舍、江南的红色航标靶、新建的长江百里洲大桥桥墩等诸多实际存在的物象,以目之所及处长江两岸的风光景物寄情抒怀,在心中亮起了醒目的红色航标灯,也在心中架构了通往南北各地的桥梁。长江南岸的诸多物象“神秘地掩映在江岸防护林中隐约可见”,与长江北岸江景、与江面上缓缓移动的船只,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幻想的中国山水画”。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水流平稳,万物归于正常秩序运转,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泰祥和的局面,通过清晨漫步江边,一览无余。此时此刻,老师透过江面的平静,窥见到他儿时随父母在长江中颠簸激荡不平静的生活,父母以船为家谋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现代化的水上运输方式,巍巍壮观的大桥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且进展顺利,货轮安全平稳行驶,一派安定祥和,井然有序,因此而感慨万千。此作精短,意象丰富、博大,寓意深远,以物言志传情,予人启迪。

于热爱生活的每一个人来说,遭遇大雾弥漫也好,风暴雷霆也罢,总都会为每一次“遇见”而驻足。以疏散任意一次的不快情绪,或偶尔慢下来蓄积力量,看似没有前进,却都是在为自己某一刻的强大做准备。老师的《我对冬天说》《三月桃花雪》《秋夜》《长江遐想》《一江清水向东流》等作品,皆是热爱自然的、忠实于生活的、摒弃外在的浮华、逐渐看向内心、实现心中所愿的佳作,是老师全身心投入,饱含在不忘初心,触及到与天空更近的勇气和希望中的佳作。

生活的功课,是接纳自己的重疾,在“得”与“失”中,永远不失去自己,保持审美力。

有友人前去探望老师,得知他目前的身体状况:

他写作比较困难,一般只有躺在床上写作。他左手握着手机,右手臂抬起在手机里用WPS板块写文章,很累,时间长了肩臂都疼得抬不起来。他孙女见状,在北山超市买了一个“U”型枕,教他把手机放在“U”型枕上,垫着手机写作,臂膀就适当轻松一点,这方法可以缓解一下疼痛,让他得以继续写作。再则,他每次写作只坚持10来分钟,一篇文章要多天才能完成。

他近两三年的写作,给肩膀带来了一些内伤,患上了颈肩综合症。他四处求医,扎针灸、拔火罐、推拿、艾灸、热敷、贴膏药等,经过3个月的治疗并无好转,到医院住院治疗,仍然不见好转,只有近期到上级医院治疗了。

老师在患病期间,依然坚持写作,如《晚年落了个好地方》,文中通过熟悉的老人介绍、作者实地考察,用实例来描绘老人的感受和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枝江市“润宁”养老中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管理服务,都得到了老人舒心、满意的认可。我们也谨祝四季“润宁”,“润宁”永远成为老年人的生活归宿。

《难熬的日子,得熬》《生命遐想》《珍惜今天》等系列篇章,是老师对生命本真味道的注脚,是病痛折磨不喊疼的精神长相,是在与疾病抗争中的自我重塑,是目光坚定,坚忍不拔的一种定力,是他看到生活的多重性,看到人生道路的坎坷与复杂,看到人生不止奋斗后的光鲜,时刻有面对病痛的困顿与徘徊,每天要面临的心智与疾病的斗争,如何让手中的笔与脑、与心友好的“链接”……他深切感受到“活着的不易”:生活不是唱高调,不是走形式,是“实打实”地忍受来自身体的病痛!他用一颗虔诚的心投入写作,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与病痛抗争的意义”。

让我们向陈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期待着,老师在上级医院治疗后,病情能得到康复,生活回归常态,重拾锐气,以如椽之笔,续绘华章。

作者简介

梁春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协、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担任《东栏弄雪》主编、《百姓作家》杂志副主编和多部书籍副主编以及《中国乡村》中乡美驻河南基地副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评论集、诗词集七部,另有文集《春季的云野》已付梓,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多种奖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