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宗荣老师《山绿在五峰》的多种修辞手法||梁春云专栏35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9-14 06:47

文/梁春云

赵宗荣老师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他第二次到五峰的诸多感概:所见皆是绿!于是,赵老师深深融入绿山秘境,与不同地域空间的绿对话,与大山不同部位的深绿、浅绿对话,与每天不同时间段的明绿、暗绿对话,因而留下了绿的美好记忆,全盛满在心里、储存在心里了。

读赵老师的《山绿在五峰》,仿佛跟随他在旅途中的脚步,时而“咚咚”作响,叩击在远景、近景都是绿的大地上;时而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深呼吸,多多地吸入了大山里的负氧离子,身心为之振奋,浑身充满活力。

此文不长,仅仅1700多字,却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人学而不厌。如在多种场域的递进式描绿,让掩藏在深山的绿化为眼前的绿,化为动感的绿,化为挥之不去的绿,足见老师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还有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令人仰慕。

赵老师的家族成员一行10人前往五峰,到八房姑婆婆家。赵老师之前去过五峰,对五峰山绿有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此次“又一次体验了一番五峰的山,五峰的绿。”老师是有备而来赏绿的,自从有了第一次赏绿体验后,是从心理上高度认可的,此时是对绿在情感上的递进。

赵老师是一个观察、体验五峰山绿的有心人。文中平铺、递进,调动全身敏感神经,去观察绿。近观时,眼睛专注、屏住呼吸,“以车窗为前框”,温习第一次赏绿的“功课”,又与车速同步并进的扫描,定睛地欣赏新绿“新课”,让五峰山的绿真正入眼、入脑、入心,这是在前一次赏绿基础上,一次深层次的递进,是从心理到身体各个关键部位的重视程度加剧,对赏绿的迫切心理凸显。

远眺时,赵老师调整呼吸,身体自然放松,以阔达的视野,对“绿”的程度适时进行横向的、纵向的、表面的、深层的掘进、烘托。此时,作者与读者悠然见“绿山”,在绿的极致,绿的壮美上趋于同频。

接着是绿在分布方位及外形、层次上静态与动态的演变递进:“一包一岭”的绿,“一团一簇”的绿,这些都是静态的绿;车子行进途中所呈现的位置、角度不同,因而颜色有浅绿、翠绿,这是随车向前运行中呈现的、收入眼中的一种动态的绿;在车中往前、望后的视角不同,又有数不尽的绿、无法测量、无法穷尽的绿,这里依然是在心中建构动态的绿:“这绿都是阳光下闪动着的淡绿。”文中透过一种反复沉吟的绿,一种叠加的绿,我们读到了被绿笼罩的五峰山的雄姿,及大山人民护山养绿的智慧和恒定的毅力。

还有,每天有太阳时、天空暗淡时,五峰山绿不一样:阳光下闪动着的是淡绿;每天不同时间段的绿不一样;山顶、山腰、半坡、山脚,因观察地点、方位不同,不同乡镇管辖的地理位置不同,行经的区域海拔高度不同,如渔洋关、汉马池、茅坪、千丈崖、长乐坪、毛家墩等,绿的程度也不一样。有“远景深绿”“青绿”“黛绿”“墨绿”……也就是说,该有的绿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一种隆重的绿,在磅礴的气势渲染下,读者和作者一样,将一系列的绿装到了心田。

“一山接一山的绿,一脉连一脉的绿,成块连片的绿,延续不断的绿。”这是绿的深层次体量的递进、递增,我们读出了五峰山的绿刻有长度和厚度:“这绿与路有多长?车子要跑一个多小时、四五十公里。”这是赵老师视线可及范围里的绿的长度,是他们 “前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茅坪村看望八房姑婆婆”时,抵达目的地所见到的绿的长度,隐含着五峰山绿的无限深意。

另一描述手法,就是娴熟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绿由点到线到面,绿的程度不断扩大、递增:如“就像超市里那些西兰花菜一样,”这是将绿缩小的样子如“西兰花”;又如:“七仙女们拿了两匹绿色的布,从长乐坪的入口径直拉到了坪的出口。” 一个“拉”字,将绿连坠成一条线,呈现非常直观的硕大无比的绿线条;“整个五峰全域,又好像是七仙女们带了好多匹绿色的布,心灵手巧、不怨其烦地挨着连着把一座座山,像过去五峰人头上包袱子一样包裹了起来。”这是特大、无穷大的绿“包袱子”,将五峰山绿包裹成了一个整体——充满无限生机的整体,外部势力无法撼动的整体,也是五峰人民团结一心缔造一个绿色王国,充满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

此文书写灵动,我们跟随赵老师赏绿没有淤滞感,只有畅快感。如文中以书面语、流行语,还有长阳家乡话穿插,多方展开描述,形容山与山之间,是“挨着连着”的绿,无缝连接的绿,是“最纯洁”“最纯粹”“最纯净”的绿,纯而无杂。“洁如少女,粹如海面,净如蓝天。” “用长阳的话说,绿的翻山,绿的过撩。”在此,我会想到枝江人怎么形容这种“绿”,叫“绿的恼火”“绿的稀奇”“绿的没有话说”。这种家乡方言的引入,如乡愁情愫的植入,一下子燃爆了读者的心,读者如身临其境,能深切感受到文字的活泼、灵动、有趣带来的魅力。

一般作者写游记,总会信手拈一些好的方面来写,尽量避免提到景区出现的问题,亦如免费、尽力为景区做宣传。但此文采用鲜明的对比等修辞手法,引入反常理思维,即从非寻常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引导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角度新颖。如“有些重要地方的山与绿真是不敢恭维。”指出了一些重要景区绿的不够,旅游视线内的山退耕还林不到位,没有彻底绿化的诸多问题,并引用赵本山的经典小品——我们“不差钱”,实则鞭挞地方对绿色生态环境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隐含着赵老师对全局的思考和占位,以及深埋在骨子里的悲悯情怀,令人敬佩。

赵老师列举出某些地方绿的不够,这是否定语,一般作者很难有此勇气指出,也与读者读文的固有思维相反。在那些地方不够绿的衬托下,与五峰的绿两相对比,五峰的绿更显独到与特别,由此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到五峰一探究竟。

文中同时引入台湾阿里山、渔洋关、湾潭、蒿坪、仁和坪、采花等不同单位群体、不同角度的对比,语调平静而强烈,给读者提供了赏绿的线索,以及相关福利或价值的引申,让人一时萌发了到五峰、到更远的地方赏绿的愿望。

此文抛出了很多观点,也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每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都可做成一篇大文章,可赵老师惜字如金,有的仅一句话,就蕴含深意。如“老天爷还严厉地保护着森林,不让那些不听话的人上山动一草一木。”这是村民“四治管理”的大文章,老师浓缩了村民爱山护林的诸多故事,唤取读者同理心,引发读者情绪共鸣:只有村民爱山、护林、不滥砍滥伐,才有今天绿的胜景。

“曾有一任县委书记被提拔为省林业厅长”一句话,同样又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读到了五峰县各级领导摒弃形式,注重工作实绩的务实作风,咬定“绿色五峰”的目标不放松,真抓实干,苦干巧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与坚守,使得全县上下参与植树造绿的笃定情感逐步得到了展示和强化。

文章结尾处,赵老师运用了 “蒙太奇手法”,将大地进入沉睡状态后,随着车子的摇晃,大脑里闪现台湾阿里山、渔洋关、湾潭、蒿坪、仁和坪、采花等地的美景,梦幻般地通过时空重组,将一系列组合镜头叠加,寓意从“红花玉兰苗圃”抓起的重要,此时又回应前文“不让那些不听话的人上山动一草一木。”与强调村民自治管理的重要性同理,以及绿化工作重在打基础,重在严管理,重在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在营造“绿色五峰”上打硬仗、打翻身仗的重要性。同时,以铁的事实证明,绿山育林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五峰人,立足长远,“十年树木”,要一茬一茬地培植“红花玉兰苗圃”,栽植幼树,育林护林。在不经意间,就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主题镶嵌在《山绿在五峰》中了,可见赵老师精妙、出奇的构思。

接着是“绿”在祖国大地,“绿”在人们心中的定格。由赵氏大家族团结、向上、向善,甚至有点轰轰烈烈的凝聚力,在姑婆婆儿子的民宿,得到了安稳闲适和谐的注脚;“一觉醒来,车子已经行驶在至喜长江大桥上。”最后又在“至喜桥”放达思绪,让人意犹未尽。“至喜桥”在此既是一座实在抵达、回家必经的长江大桥,也是象征通往全国各地的“连心桥”,一语双关,一地多意,由此推及到全国各民族“绿色引力”的和谐生态:“天空、山体、地面沉浸在茫茫夜幕之下,天、地、人融为了一体。”

读着赵老师的《山绿在五峰》,让我不禁想到,朱自清、丁立梅、李娟等很多名家都写了“绿”,但此文语言凝炼,寓意深刻,令人畅快赏绿,堪称另一经典版本、教科书级的“绿”。

喜爱一种东西,是一种心境,赏绿也是一种心境——爱的心境:赵老师爱赵氏家族的长老、幼孙,爱家乡人民的勤劳淳朴,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瑰丽多姿……

好的文章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在赵老师看来,五峰山是全方位的绿,是彻头彻尾的绿,是从山脚到山顶的绿,是从阳坡到阴坡的绿,是从开头到末尾的绿,是哪儿也比不了的绿,是不可替代的绿,是永驻心中的绿……

《山绿在五峰》,是赵老师凝聚全部身心赏绿的绝唱,将永远在五峰山和祖国辽阔的大地绵延回放……

(图片自网络感谢支持涉侵即删)

作者简介


梁春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协、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担任《东栏弄雪》主编、《百姓作家》杂志副主编和多部书籍副主编以及《中国乡村》中乡美驻河南基地副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评论集、诗词集七部,另有文集《春季的云野》已付梓,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多种奖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