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八哥的作品《扭曲》||梁春云专栏37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9-14 06:45

梁春云

读完边八哥的中篇小说《扭曲》,我心里一直很沉重。因为这个中篇小说反映的是,国内一家烤烟科研机构派员组团出国,与巴西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巴两国烤烟品种的杂交改良可能性”项目还未完成时,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以及引发的多个家庭成员人性扭曲的一面,所致后果极其严重、多方损失惨重。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让人一览无遗,也警醒人们,为避免重蹈覆辙,该作深刻反思。

故事发生于2003年3月,科研团队远赴巴西工作,时间为半年。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很简单,就是中方的高科技人才4人及各自的妻子:即研究所主任和博士老飞(妻子李莉)、庞大海(人称胖大个、妻子林娟)、崔石(妻子苏姗、六岁的儿子小凯)和小汪(汪明,妻子周红),老飞是4人中年纪最大的,刚40出头,而小汪则是最年轻的,今年24岁,刚结婚3个月;巴西方一人,即若昂。另有心理医生张教授、西双版纳心灵疗愈师依香傣医、社区民警小王、当年殴打小汪太阳穴,诱发小汪急性精神分裂症的王强等。

小说陈述了老飞带领同事,远赴巴西,科研项目实施进展顺利,队员工作紧张,却激情满怀,队员小汪行为异常,以及遭遇小汪疯狂屠杀,惨案发生的细节经过。

老飞他们四人同在研究所工作,相互了解各自的性格特征,这次组团出国,从在机场集合,同乘一架飞机到巴西后同吃同住同下乡,相处的空间相对以前变小而集中,每天能接触到,小汪的敏感、多疑及一系列反常举动,虽被发现,却都因忙于繁重而紧张的工作而被忽略。如没有给小汪配备电脑,小汪主动找崔石借用,认为他们看不起他、指甲被咬得参差不齐,有几处还渗着血、要跟崔石睡一间房,说怕黑、下飞机后紧张地环顾四周,像是在防备什么、多次低声重复着“我不配……我不配……”、在房间用崔石电脑时,“手指在键盘上颤抖,输入邮箱密码时错了三次”、路过药店时放慢脚步、购买草药治失眠、小汪房间传来的踱步声,时快时慢,像是某种不安的节奏、经常在夜深时,崔石听到隔壁小汪的房间传来低沉的啜泣声、或压抑的抽泣声、或隐约听到隔壁小汪的房间传来走动声,还有低沉的、像是自言自语的声音,持续了很久才渐渐消失……

“五月中旬,研究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小汪的状态越来越差。他的黑眼圈越来越重,眼神涣散,工作时经常走神……发呆,嘴唇蠕动着无声的话语。”有一天,小汪对崔石说:“如果有一天我做错了事,你会原谅我吗?”崔石表现出对年轻人的期待和包容姿态。“第二天,他们要去最远的一块试验田,需要开车三个小时。早上集合时,小汪没有出现……崔石去敲小汪的门……发现小汪蜷缩在床上,脸色惨白。”小汪提出请假一天。老飞也过来询问,要不要送去医院。小汪拒绝了,崔石将电脑留给了小汪。这三人做梦都没有想到,待他们从路途遥远的试验田回来,累了一天,倒头就睡,致命的魔爪已伸向了他们的命门。就在当晚凌晨三点多,悲剧发生了,小汪以房间装饰摆放的茄色水晶石和提前摸进厨房窃取的尖刀为凶器,袭击了他们三人,造成胖大个当场死亡,老飞、崔石两人终身残疾,两人虽保全性命,却遭致人格扭曲,无法回归之前家庭生活、工作的正常轨道了,而小汪被认定为“受长期停药导致的严重精神障碍影响”,判为终身监禁。

魔幻般的行为异常片段、细节,是祸端爆发的信号弹。如小汪在机场不时手拽裤子口袋里的药瓶,其实那瓶是空的,那是他在克制并暗示自己,药物对他的重要性,自己内心隐忍、百般难受、需要药物治疗的力量,与刚性的“停药”决定在猛烈撕扯着、碰撞着,最终他在没有人看见时,将手指咬破出血,或是双手的手指间猛地抓挠,像毒蛇般盯咬、难受,又强制性地作出“没事儿”一般;他在巴西药店前的浏览与放缓脚步、驻足观看店前广告,那时又处于巨大的心理矛盾中,倘若身边有人知道他需要服药,提醒他,甚至鼓励他走进药店去购买此药,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我不敢想,有可能会刺激他,加快他发病,提前酿成大祸……正如崔石感受到的茫然,“他感到一阵寒意,比伤口更冷——原来危险一直蛰伏在他们身边,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而他,曾离他如此之近。”崔石意识到了这些“细节”,与小汪相交相处的无数个带有疑点的反常“细节”!科研人员在每个技术环节,都是细心细致周全严谨的,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却是马虎大意的!

小说在不断拓展表达手法,逐步完善形式创新与内涵丰富的完美结合,努力表达各个人物的真实感受。

如老飞对小汪刺杀时的描述:“冲进来的时候……眼睛……是野兽的眼睛……绿油油的”“我用胳膊挡……他就砍……像剁排骨……嘴里还念叨……‘让你们看不起我,都去死’”。由此看出,小汪实施暴力行径的场景之惊魂,手段之残忍,常人难以想象,给老飞等受害人造成的伤害不可逆转。

又如对小汪身世及人性扭曲缘由的探究及描述:“结合中国警方协助调查的结果,一个被刻意隐藏了十多年的秘密浮出水面:小汪在十三四岁时,因头部遭受重击(同伴打闹时拳头击中太阳穴),诱发了精神分裂症。他依靠长期、严格的药物治疗维持着表面正常的生活,包括完成学业、进入研究所、甚至结婚。新婚的喜悦、对生育的渴望、害怕暴露的恐惧,加上出国的压力,促使他做出了最致命的决定——停药。”

此段描述,一方面阐明了小汪莫名遭受同学霸凌后,他人生的各个环节,一直处于恐惧、焦虑与时刻被迫压抑自己,又始终保持表面维持正常人,日夜挣扎的“双面人”角色扮演中,求学的艰难,求职的不易,新婚伴侣的执着,出国的压力,生活的艰辛……所有经历的一切,小汪都在极力掩饰自己的痛,还要发扬自己年轻、不断进取的优势,这是以坚持服用药物为前提的,让人没有察觉的“扭曲人生”。另一方面,小汪的父母家人帮他掩饰病情,是善意的,是希望他有个好前程,殊不知,那是小汪人格扭曲的“催化剂”,他在父母身边,有父母保护,他是安全的,但仍然有走出家门求学的压力,有与人交往的压力,人毕竟不是机械的一层不变的,人是有情感的,是随时处在外力的作用和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的。而一旦离开父母,全靠自己一人独自应对,表面伪装成正常人的压力就徒增了一层,人性扭曲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剧上升。

一位巴西精神科医生说:“停药后,潜伏的病症会像休眠火山一样苏醒、加剧。”“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认为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要害他)、现实扭曲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暴力行为。他选择攻击的对象,可能在他扭曲的认知里,代表了某种‘威胁’或‘压迫’的象征。”

他经过貌似深思熟虑的“停药”决定,一种不安感、烦躁感、时刻担心自己的精神病史被暴露的忧虑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在加剧,导致极度恐惧,导致长期失眠,又因这种长期的恶性循环,又引发一系列的生理、行为的异常紊乱,导致“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认为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要害他)”的“妄想症”不断重合、叠加,此刻没有一个懂得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机理的人,来有效地去干预、阻止,最终由他自己将自己推向了毁灭性深渊,也成为人格急剧变性扭曲,疯狂杀戮,给此次的出国人员带来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

小说呈现现实版的“蝴蝶效应”,带给我们沉痛的教训,又以小说的艺术形式,反衬民族团结精神和价值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当年殴打小汪太阳穴,诱发小汪急性精神分裂症的王强,属于学生时代的“霸凌”事件的首领,霸凌者至今逍遥法外,被霸凌者及家庭痛苦不堪,令人痛惜。由于小汪父母当时的法治观念淡薄,丝毫没有维权意识,又不想让儿子被霸凌诱发精神病的事情张扬出去,只有默默忍受,全家人承担的精神损耗和经济损失,断然不可纯粹以金钱来衡量。而王强尽管当时不到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年龄,但其父母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起有关治疗费用及精神损失费,但他本人及家庭至今为止,未承担起任何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经济赔偿责任和十多年来一切治疗的相关费用,不得不说是小汪整个家庭的悲剧,是小汪父母“法盲”为自己买单吞下的苦水。

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此案中的死者庞大海(胖大个),生前与妻子林娟有着幸福美满的婚姻:丈夫有高血压,在机场护送时,“她熟练地分装好一周的药量,‘红色早晨吃,白色睡前,别搞混了。”的一席话,说明林娟贤惠,对胖大个细心照料,细致入微;林娟得知丈夫不幸去世的消息时,正在炒菜的她,“锅铲‘咣当’掉在地上,青椒肉丝糊成了黑炭。”林娟整理遗物时,在庞大海行李箱夹层发现一个防水袋,里面装着三样东西,即结婚十周年补拍婚纱照的道具银戒指、写有“娟最爱的味道”的火锅底料和小笔记本扉页上贴有林娟的证件照。笔记本后面用葡语写的“我美丽的妻子、我想回到你身边”,每行字的下面画了小爱心……一对倾心相爱的夫妻从此阴阳两隔,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此不复存在……

小说以大量笔墨,描摹了这起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所在单位、个人及家庭所遭受的严重创伤和各种不堪,单位被追责,被迫与巴西的合作项目中断,而中方前期投入重大、损失巨大,两个活着回国的科研人员,家庭先后解体。

小说中揭示了人性的恶,“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此言不假。在夫妻一方遭受意外后,另一方履行家庭责任、义务、白头到老,成为不可能,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践行,在老飞的妻子李莉身上荡然无存。李莉看上的是老飞的研究所主任、博士头衔,就在这些头衔失去了实际意义,被诊断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继发性抑郁症”时, 李莉冷漠无情,直接翻脸,“嫌弃和怨怼”,辱骂丈夫是“废物”,迅速逃离家庭、逃离婚姻,自顾自的本性暴露无遗,老飞在被家庭、社会抛弃后,在走上天台正要纵身一跃的一刹那,被连日来发现老飞有异常行为,一直暗暗观察、暗中保护他的社区民警小王相救:“活着!活着才有路!”当民警小王嘶哑却异常坚定的声音传到老飞耳中,被小王死死地抱住之时,老飞“最终瘫软在小王怀里,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老飞自杀未遂,被民警小王唤醒,被送到精神病院。在收到崔石的信后,老飞被信中“伤疤不是终点,只是证明你还活着。”的这行字所警醒,出院后与妻子李莉离婚。崔石、老飞,之前的同事,现在的病友,两颗心通过“鸿雁传书”,慢慢靠近,鼓励与自救,各自成为自己。老飞在城郊租屋写出了关于烤烟种植的书,有人开始找他咨询,并邀请他到大学去讲座。

崔石两夫妻有感情基础,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小凯。“崔石童年丧母、后母虐待的记录,以及他现在对‘门’和‘黑暗’的极度恐惧……崔先生,传统的谈话和药物,对你深层创伤的修复遇到了瓶颈。你的恐惧植根于早年安全感的严重缺失,又在巴西的极端暴力事件中被彻底引爆。”在北京治疗无果后,经过心理医生张教授的推荐,他的妻子苏姗、儿子陪他到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心灵疗愈中心,在傣医依香“结合雨林环境、傣药、冥想和手工劳作”等独特方法的指导下,崔石以自然之力,开启了自我救赎之旅。

与自然对话,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和回响,感受大自然的伟力,自动相接自己的愿力;与大树对话,感受大树庄严肃穆的神力,向下的引力深扎如神针的定力,向上的冲力,迷人的魅力,冲入云霄的气概,感受大树的智慧、神圣、巍峨、壮观、挺拔,它是不倒的巨人!与大自然链接,感受小溪绕石向前的心力,像溪水欢歌奔腾,像小鸟自由欢唱……

苏姗跟着当地人学做手工。崔石慢慢地,能在大自然中静心治疗,得到重生,开始做培训师后,向妻子提出分手,妻子带孩子回北京,开了手工店。五年后,崔石在西双版纳开了疗愈工坊,“帮助那些和他一样被恐惧困住的人。”

崔石不仅给老飞写信,还给在巴西监狱的小汪写信……小汪的妻子周红,在多次到巴西探监,费尽周折,第三年将小汪“引渡”回国,终身监禁于精神病监狱治疗。

生活、人性的扭曲,“没有人真正‘痊愈’,但他们都学会了与伤痕共存。”老飞和崔石,在交流互动互帮互助,自我疗愈自我救赎后,又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人在面对极度困境挑战之时,看不到未来任何希望,有过自杀轻生的念头,有过放弃一切执念的想法,但有像医生、民警、教授、心理师等诸多灵魂导师的拯救、唤醒与激活,他们承接雨林中大树、小溪、小鸟的爱和灵性,最终将骨子里的坚韧和顽强毅力释放了出来,成功地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小说的字里行间,引导人们自信、自勉,实现自己人格精神的独立与升华,由此赋予了一个作家的担当和使命,提高了作品品质,也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增进了亲朋之间的友善、亲和。

小说呈现的亟待完善特殊人群救助救治体系,公职人员保障机制需妥善落实、后续治疗安抚等问题,各级各单位应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现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无缝链接。

透过小说案例表明,严格管控精神障碍患者特殊人群,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退休前的多年,所从事的综治信访维稳等综合治理工作,其中一项就是特殊人群的管控,所以,对该小说涉案的恶果,深感触目惊心。此案也提醒人们,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其监护人或家属、知情的邻居、患者所在村(或社区)知情的村民(居民)、干部,都有责任和义务向当地派出所、专科医院、疫情管控中心、综治维稳中心逐级申报,不申报者,或蓄意隐瞒,造成严重后果者,是要追究重大责任的。一旦发现有暴力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要按照严格的管控程序,由社区民警、所在村或社区治保人员、家属一起,及时将其送往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专人护理,定期服药,绝对不能停药。在其治疗相对稳定或稍微好转回家后,依然要将门窗固牢,防止其复发后伤及无辜。这项工作,各级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必须紧密配合的机制,有待于认真严格落实到位,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专班人员时时与家属取得联系,将患者的暴力伤害降至最低限度,或为“零”伤害。这是其一。

其二,小说暴露出出国人员,包括所有公职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人性化管理、人文关怀与安抚问题,成为单位管理的“盲区”。各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险保障机制,在公职人员遭受意外伤害后,能享受保险赔付、妥善安排后续治疗、心理疗愈等问题,包括因公受伤后的生活、治疗补偿等,因公死亡的遗嘱补助等,决不允许有英雄、或正直向上、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士,流血牺牲又心里滴血寒心的情况出现。

三是在现阶段,有心理问题、精神疾患的人,不仅仅局限于打工的底层人群,高层、高知、科研机构里,隐藏很深,需要引起重视,多关心、慰问,开展互访渠道,如家庭走访,群里交流,袒露心迹,互相支招,让大家有个宣泄的出口,有求助的渠道或路径,平常心里有事想不通,不藏着、掖着,有“隐私”很正常,不能以这是自己的隐私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同事、邻里也不能认为这是别人的隐私,就不闻不问,高高挂起。

读完小说《扭曲》之后,我重读了【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著,阮胤华译的《非暴力沟通》、【英】马丁·贝利著,徐辛未译的《我有一片星空——凡·高在精神病院不为人知的故事》,及有关心理学书籍,我觉得书中许多相关内容,能与小说所反映的现实观照、映衬,很受益。正如《非暴力沟通》译序中所述:“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书中阐述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中,有方法,有案例,有激励,有启示,有效果,是人们之间搭建愉悦身心、走向和谐、平稳沟通的桥梁,是建立信任机制,彼此敞开心扉的有效途径,适用于与正常人、心理有缺陷的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不同领域的人等各类人群的沟通。书中指出,“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因为生活、工作快节奏、压力大,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无感、弱感,或无视,已成常态,有的担心主动关心,会引来误会,怕伤到对方自尊,让简单的关系变得复杂化了。因此,推崇正确的“三观”尤为重要;公民要有服务至上、乐于助人意识,有责任担当意识,有无私奉献精神,尤为重要;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打开爱和理解的精神密码,“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尤为重要。用心体会、化解人际间的冲突,避开易引发焦虑、对立、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源头,及时疏通相处、交流中的“结节”,学会建立并融入舒心、舒适的生命体验,您将会发现,人们将打破地域、种族的界限,和谐共存,获得爱和幸福。

小说中涉及到文学、社会学、社会综合治理学、行为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健康心理自然疗愈等传统道德文化与多门学科交叉、延伸及边缘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观点的运用。因此,作家边八哥的精巧构思,既反映了他是一个博学多识,集作家、心理学家、医者、神探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也是肩负历史使命,引领时代潮流,直面突发事件,直面并积极推崇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自然疗愈心理疾患方面的“疗愈师”,更是引人向上向暖前行,实现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无缝链接的生力军,一支引导和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尚的生力军,边八哥为此呈上了一份有分量的答卷。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梁春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协、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担任《东栏弄雪》主编、《百姓作家》杂志副主编和多部书籍副主编以及《中国乡村》中乡美驻河南基地副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评论集、诗词集七部,另有文集《春季的云野》已付梓,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多种奖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