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云飞/文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形式美上,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哲学内涵。孙过庭《书谱》中"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之论,堪称书法理论的圭臬。这段文字以精炼的笔触揭示了真书与草书的辩证关系,为后世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了不朽指南。本文拟从历史语境、技法体系、美学意蕴、哲学思辨及传承发展五个维度,对孙过庭的真草观进行系统阐释,以期还原这段经典论断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一、孙过庭《书谱》的历史语境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尚法"与"尚意"并存的格局。初唐欧阳询、虞世南等书家以法度严谨的楷书确立规范,盛唐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狂放不羁的极致,形成了"尚法"重秩序与"尚意"重性情的双重传统。孙过庭生活在高宗至武则天时期,正值书法风格转型的关键节点,其《书谱》既继承二王正统衣钵,又试图调和真草矛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书谱》不仅是书法理论名篇,更是行草典范之作。孙过庭采用"以书证论"的方式,将理论阐述与书法实践融为一体。其文字骈散结合,韵律和谐,体现了唐代文章的典雅风格。作为现存最早系统论述书法艺术的专著,《书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可与《诗品》之于诗歌理论相埒。
二、真草书体的技法体系
真书以"永字八法"为基本笔法,要求点画具备起、行、收的完整动作。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横画起笔藏锋,行笔中锋铺毫,收笔回锋,形成蚕头燕尾的典型形态。这种点画的程式化处理,确立了汉字书写的视觉规范。真书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结体原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仁"字的左疏右密,"无"字的上紧下松,体现了黄金分割的美学法则。其结构的几何化特征,暗合《考工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真书通过点画的细微变化传递情感。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书学观,强调书写者的精神状态对外在形式的影响。其《玄秘塔碑》中竖画的颤笔处理,恰似君子正色立朝的风骨写照。
草书将汉字笔画简化为抽象符号。张旭《肚痛帖》中"痛"字的处理,将繁复笔画浓缩为三组连续曲线,通过符号的组合实现信息传递。这种符号化过程,实质是书法抽象思维的体现。草书结构遵循"因字立形,随势赋态"的原则。怀素《自叙帖》中"忽飞天地"四字,通过字形的欹侧、穿插与连绵,形成波澜起伏的视觉节奏。其结构的动态平衡,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草书以"导之则泉注,止之则云行"的笔势直抒胸臆。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草书,怀素醉后以发代毫,皆是情感驱动下的艺术创作。这种情性的外化,与庄子"解衣般礴"的艺术精神一脉相承。
草书的符号化过程必须以真书为前提。正如《书断》所言:"草圣惟张旭,其先陆彦远,彦远父毗,毗则怀素外曾祖,皆以草书称。"张旭草书的飞动之势,实建立在对初唐楷法的深刻理解之上。草书对真书的超越,体现在对书写节奏的强化与空间关系的重构。真书为草书提供了法度保障。孙过庭"使转凡十四法"的总结,为草书的笔势流转确立了规范。真书对草书的升华,在于通过理性规约实现情感的有序表达。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真草相间的处理,既保持了草书的流畅性,又通过真书的介入强化了情感的层次感。真书以点画为形质,强调笔画的独立审美价值;草书以点画为情性,注重笔画间的气脉贯通。使转在真书中作为辅助手段,而在草书中则成为构建空间关系的核心技法。这种功能转换,体现了书法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规律。
三、真草书体的美学意蕴
真书的规范性体现了儒家"礼"的美学精神。《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真书通过点画的秩序化安排,构建起可视的宇宙模型。欧阳询《皇甫诞碑》中严谨的间架结构,如同大唐帝国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展现出"中和之美"的典范。
草书的灵动性彰显道家"自然"的美学追求。《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旭草书取法自然物象,将天地造化之理转化为笔墨语言。怀素"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创作状态,正是道家"乘物游心"的艺术实践。
孙过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论断,揭示了真草融合的美学规律。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基于阴阳辩证的美学重构。王羲之《十七帖》中真草相间的处理,既保持了草书的流畅性,又通过真书的介入实现情感的节制,达到"志气平和,不激不厉"的审美境界。

四、真草书体的哲学思辨
真书如静,草书如动,二者体现了动静相生的哲学智慧。《周易·系辞》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真书的静态美为草书的动态美提供了参照系,草书的运动感又激活了真书的内在活力。这种动静关系,恰似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相互依存。
真书代表"有法"的规范性,草书体现"无法"的创造性。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创作观,揭示了书法艺术在继承与创新间的动态平衡。张旭"始其学书之时,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的典故,表明真正的艺术创造源于对生活规律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的技法堆砌。
真草书体的转换过程,实质是书法家精神境界的升华路径。《庄子·天下》云:"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书法家从真书的"技"的训练,到草书的"道"的体悟,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颜真卿晚年草书"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正是这种升华路径的生动写照。
五、真草理论的传承发展
北宋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书学观,在孙过庭真草理论基础上更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表达。其《黄州寒食诗帖》中真行草相间的处理,突破了传统书体界限,开创了"尚意"书风的新局面。黄庭坚"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的论断,则深化了对书法意境的追求。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提出"书有三戒:初曰通,通则变;中曰变,变则通;终曰通变,通变则久",系统阐释了真草转换的动态机制。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草书犹兵,兵贵奇而尚变"的论断,则从军事哲学角度揭示了草书创作的内在规律。
孙过庭的真草观对现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书法家既要坚守传统笔墨的"基因密码",又要探索跨文化的视觉表达。真草融合的辩证思维,为书法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如林散之草书在传统笔法中融入现代构成意识,实现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统一。

六、结论
孙过庭《书谱》中关于真草关系的论断,构建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元命题。这一命题贯穿书法艺术的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既是技法实践的操作指南,又是美学思辨的理论基石,更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代书法创作面临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双重张力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孙过庭的真草观,对于坚守书法的文化根基,拓展书法的艺术边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唯有在真草互渗中寻求平衡,在法度与性情间把握分寸,书法艺术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永葆生机。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