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云飞/文
欧阳中石先生作为当代书法大家,其书法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他提出的“打圆心”理论,不仅是对书法学习方法的总结,更是对书法教育本质的深刻阐释。
欧阳中石先生以“打靶瞄准圆心”为喻,强调书法学习需抓住核心目标。他指出,学习书法如同射击运动员瞄准靶心(十环),只有瞄准圆心才有可能打出十环。这里的“圆心”象征着书法学习的核心目标,即通过临帖学习古人总结的精华,掌握书法艺术的本质规律。“打圆心”不仅是技巧层面的要求,更是文化传承的体现。欧阳中石认为,书法学习应以经典碑帖为依托,选择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多宝塔碑》等公认的经典作品作为学习对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经典,学习者能够掌握书法的核心技巧,避免盲目练习。

欧阳中石的“打圆心”理论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取法乎上”,主张学习书法应以历史高峰为目标,通过继承传统精华实现艺术的升华。这一理念与儒家“格物致知”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研究,达到技艺与精神的统一。此外,“打圆心”还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他指出,书法学习中的“学”与“练”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前人总结的精华(“学”)能够事半功倍,而通过练习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练”)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欧阳中石认为,学习书法应从经典碑帖入手,选择那些在历史中被公认的范本作为学习对象。例如,行书可选择王羲之的《兰亭序》,楷书可选择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学习者汲取营养的最佳来源。他反对机械的“抄书式”临摹,主张“先精而后博”,即选择部分字或个别字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尽精微”的态度深入研习,学习者能够掌握书法的核心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达到“致广大”的境界。他还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他提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的理念,认为书法创作应以文化为核心,通过书法艺术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圆心”理论强调抓住核心目标,避免盲目练习。通过选择经典碑帖和精准的临帖方法,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法的核心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欧阳中石的书法教育思想注重文化与书法的结合,主张通过书法学习传承中华文化。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培养了学习者的书法技艺,更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他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从专科到博士后覆盖了各个层次。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书法教育从传统的“写字”艺术走向了现代化的学术研究领域,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书法教育中,传承与创新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欧阳中石的“打圆心”理论强调以经典为根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理念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欧阳中石的书法教育思想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他通过书法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了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欧阳中石提出的“一学就会,少学多会”的教育理念,降低了书法学习的门槛,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书法艺术的学习中来。这种普及性教育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中石先生的“打圆心”理论不仅是书法学习方法的总结,更是对书法教育本质的深刻阐释。这一理论通过强调经典碑帖的选择、精准的临帖方法以及文化与书法的结合,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弘扬这一教育思想,将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