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云飞/文
《学记》云:"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此句意指高等教育(或系统化教育)应当合理安排正式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节奏。"时教"指按固定时间进行的正式教学,"正业"指核心课程;"退息"指课余时间,"居学"则指课外的自主修习。这一原则强调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形成"教—学—思—习"的完整循环。在当代教育中,随着内卷加剧,许多教育实践要么过度依赖课堂灌输,要么使课外学习沦为机械训练,违背了这一古典智慧。

"时教"强调教学应遵循固定的时间安排,体现教育的计划性与系统性;"正业"则指核心课程内容,代表教育的主干知识体系。《学记》认为,正式教学必须聚焦于根本("正业"),而非杂乱无章。这与现代课程论中的"核心知识"理论不谋而合,均强调系统化知识架构的重要性。"退息"指课堂之外的时间,"居学"则指学生自主进行的复习、思考与实践。《学记》特别指出:"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练习基本指法,就无法弹好琴;不广泛类比,就无法理解诗歌。)这说明课外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深化。这一观点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呼应,即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索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能力。"时教"与"居学"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一张一弛"的智慧。儒家强调"学而时习之"(《论语》),道家主张"虚静以存神"(《庄子》),均说明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动静相宜。过度填鸭或放任自流,皆非理想的教育状态。

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为追求效率,采用"满堂灌"模式,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例如,部分中学的课堂以"讲—练—考"循环为主,缺乏互动与思考空间。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时教"的本意——"正业"应是启发式、互动式的核心知识传递,而非机械训练。本应是自主探索的"居学",在当代却多沦为"课后补习"或"题海战术"。家长盲目报班、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导致"退息"时间被挤压殆尽。研究表明,东亚地区学生课外学习时间远超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却显著偏低,这正是"居学"失衡的体现。健康的"教—学"循环应呈现"课堂输入—课外消化—反思提升"的螺旋上升结构,但当前教育往往割裂了这一过程。例如,许多学校的课程进度过快,学生未及消化旧知便被迫接受新知,导致"学而不化"(《学记》所谓"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时教"聚焦"正业",正符合"减少外在认知负载"的原则;而"居学"则提供了必要的消化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散学习比集中填鸭更利于长期记忆。"时教"与"居学"的交替,本质上是一种符合记忆规律的学习节奏安排。"居学"正是学生通过反思、实践将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缺失此环,学习便流于表面。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经典文献,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重要原则,强调教育应张弛有度,既要有正式的课堂教学,也要有课外的自主修习。"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仅是一种古典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哲学。当代教育唯有回归这一张弛有度的节奏,才能避免陷入"过度教学"与"虚假学习"的泥潭。教育的艺术,正在于把握"教"与"学"、"紧"与"松"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学记》所倡导的"教之所由兴"的理想境界。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