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北风紧——漫谈五律起句||臧新义专栏20
文/臧新义
小引:《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众人吃烤鹿肉联诗,王熙凤主动要求起头。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在中华诗学的宏大殿堂中,五言律诗以篇幅精炼、格律谨严和意境深邃而广受喜爱。五律“起首句”,尤为关键,它如同乐曲的第一个音符,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气韵。或以为,五律“平和”起首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高级审美追求。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和中见气象。交织着深厚的文化传承、精妙的诗学理论以及无数经典作品的实践验证。
一、中和之美与自然之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深受儒道两家思想浸润。五律起句追求“平和”,正是这一哲学背景在诗歌艺术上的直接投射。
1. 儒家“中和”之美,强调的是一种不偏不倚、含蓄蕴藉、恰到好处的状态。反对情感的过分宣泄与形式的极端夸张。投射到诗歌创作上,起句若过于奇崛险怪、锋芒毕露,便易流于“过”,失之于“躁”;而起句平和,则显得从容不迫,温厚醇雅,有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克制与深沉,这正符合儒家士大夫的审美理想与人格修养。
2. 道家倡“道法自然”,庄子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崇尚天然去雕饰的“大美”,反对人为的巧伪和造作。一个“平和”的起句,如“清水出芙蓉”,是对语言极度锤炼后的回归。营造的是一种仿佛自然本有的语境,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无不是以最自然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最本真的景象,从而通向一个广阔的诗意世界。
二、起承转合中的纵深与想象空间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实的对虚的,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五律四联八句,“起承转合”的结构法则极为严谨。起句的“平和”,为全诗的气韵贯通留下了宝贵的“纵深”与想象空间。
1.首联起句平和,犹如开辟一片开阔地,颔联之“承”便能从容不迫地展开铺陈,或细描景物,或叙述事由。若起句过于逼仄,颔联的承接便会显得困难,甚至气脉受阻。试想,若李白的《送友人》起句不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般开阔明丽,后面的“孤蓬万里征”的苍茫之感便失去了有力的衬托。
2.律诗之妙,常在颈联之“转”。这个“转”,或是视角之转变,或是情感之迸发,或是哲理之升华。一个平和的起句,就像将弓弦缓缓拉满,积蓄能量,最终在“转”处骤然释放,动人心魄。杜甫《月夜忆舍弟》从“戍鼓断人行”的边秋寂寥,到“露从今夜白”的时序之感,最终猛然转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沉痛呐喊。正是起句之“平静”,反衬并强化了“转”处之“陡痛”。
3.起句若波澜壮阔,尾联则难相“合”,易致全诗气韵泄散。而起句平和,全诗的情绪和意境是逐步层层递进,到尾联时,情感已历经酝酿与转折,自然能够回落到一个深远、绵长的境界中。王维《终南山》以“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宏大但平实的叙述起笔,经过中二联的具体描绘,最终合于“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平淡中有些禅意,而又余味袅袅,意境悠远。
三、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与读者的参与感
1.中国艺术贵在“含蓄”,最忌“直露”。平和起句不把话说完,不把情诉尽,是一种引导,一种暗示。将情感包裹在平静的叙述之下,需细细品味和发掘。这种“雾里看花”之朦胧美,比“一览无余”更具持久的艺术魅力。
2.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众人听了王熙凤起首句,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可见,一个平和自然的起句,不但为后续者“承转合”留下空间,还让阅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参与感。
臧新义舊作 自書诗《壬寅秋兴(六首)其三》
四、诗无定法,平和绝非平庸。
正如黛玉教诗香菱时道:“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毫无疑问,诗坛并非起句皆平和,亦多起句即奇崛之杰作,如孟郊《秋怀其一》起句“孤骨夜难卧”,
以“孤骨”代指自身,骨骸自呼难眠,触目惊心;《卧病》起句“贫病诚可羞”,直言“贫病羞”,颠覆士人讳言困顿的常态,以近乎自虐的坦率冲击读者心理。——此正是“郊寒”之典型笔法。然,纵观诗史,尤其是对于篇幅短小、法度谨严的五律而言,“平和”之起笔或更符合该体裁的内在韵律与情感表达。它代表的是一种“正”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否则,易流于险怪浮夸。因此,领悟“平和”起首之妙道,无疑是通往古典诗歌堂奥的一条重要路径。
深柳堂跋:秋声渐起,意犹未尽。在小文中引用这么多《红楼梦》片段,自然是致敬学习之意,感谢这部伟大的巨著带给我如此多的美妙享受。记得笔者在2022年秋天作《壬寅秋兴(六首)》时,第三首起句“昨夜秋风起”,突然就想到《红楼梦》里群芳于大观园芦雪庵烤肉联诗时,王熙凤脱口而出的“一夜北风紧”来,多么生动,宛在眼前。第四十八回,黛玉教诗香菱时道:“《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于林老师法眼观之,唐诗人律绝之冠莫过于:五律之王维、七律之老杜、七绝之太白,然后上溯至汉魏晋南北朝之应玚,陶渊明、谢、阮、庾、鲍等,才是学诗之正道。今日是教师节,于此,致敬曹老师、王老师、林老师。
祝天下所有为师者,教师节愉快: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乙巳秋教师节 臧新义于京华深柳堂
臧新义
臧新义,河南确山人,字涵之,号雨园,深柳堂主人。出身于教育世家,中文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协会员,刘艺书法研究会秘书长。隶书力追秦汉古雅气厚的大境之美;楷书宗颜真卿褚遂良,浑朴厚重中透出清雅笔致;行草书得力于晋人,并在苏黄米及董其昌王觉斯等处化身立法,作品矫纵散逸处,风神洒落。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诗文书法刊载于《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核心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有《臧新义书法作品集》。作家出版社出版古典诗集《盛世诗语》《华风清吟》合著两部。2019年12月,在全国政协文史馆隆重举行“翰墨风华—臧新义书法作品展”。2023年4月,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在驻马店市文化馆主办“故乡情浓—臧新义书法返乡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