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山古村记:在千年村落中触摸历史与非遗的脉搏

晓春视野 原创

2025-09-14 00:56

作者:杨 桦

踏入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鸣山古村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这座始建于东晋年间、距今约1700年的村落,静静依偎在伏虎山脚下,三面被平瑞塘河环绕,“百鸟齐鸣山,塘河第一湾”的经典美誉,在此刻有了最真切可感的注脚。从史学、博物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的专业视角审视,这里并非单纯的“网红打卡地”,而是一部立体可触、鲜活生动的浙南乡土文明发展史。

沿塘河岸边的青石板路缓步前行,南宋时期的繁华印记仍可清晰寻觅。据地方史料记载,依托北塘河发达的水系航运与周边千亩良田的农业支撑,鸣山在南宋已成为浙南地区“富裕之村、人才辈出之地”。如今,塘河河水依旧缓缓流淌,河岸边的古码头虽历经千年岁月磨损,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商船往来、货物集散的热闹场景——这既是浙南“河海联动”商贸发展史的微观缩影,更是史学研究领域“地方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鲜活案例。村落依地形自然分为鸣山、鸣一两个自然村,分别坐落于鸣山南北麓,这种“依山傍水、分麓而居”的空间布局,既顺应了浙南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暗含着古代村落“聚族而居、分区而治”的社会结构逻辑,行走其间,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先民规划家园时的生存智慧与治理理念。

八大古屋是鸣山古村当之无愧的“建筑博物馆”,这些多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合院式建筑,融合浙南与闽南传统民居的工艺特色,堪称地方建筑发展史的“活化石”。推开“小隐庐”的木门,砖木结构的二进二层建筑静静矗立,青砖墙体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规整坚固,梁柱上的木雕虽褪去部分色泽,但其刻画的花鸟、山水纹样仍尽显精致灵动。作为温州籍著名书法家蔡心谷的故居,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堂屋正中悬挂的匾额、厢房里保留的书桌砚台,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近代“文人与乡土互动关系”的实物见证。从博物馆学专业视角来看,小隐庐无需过多人工修饰,其建筑格局、陈设布局本身就是一场“原生态文化展览”,让参观者能直观感受近代浙南文人的生活场景与审美意趣。

村口大榕树下的蔡必胜纪念馆,承载着鸣山的“家族记忆”与“忠义文化”内核。因南宋名将蔡必胜后裔迁居鸣山而建的这座纪念馆,虽规模不大,却系统收藏着与蔡必胜相关的史料文献、传世器物与历史画像。蔡必胜作为南宋时期镇守东南沿海的重要将领,其“忠勇报国”的事迹在当地流传千年,纪念馆通过实物陈列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将个人命运与家族迁徙、地方发展紧密相连。这种“以家族史折射地方史”的呈现模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微观视角——相较于正史对宏观历史的概括性记载,家族纪念馆中的一手资料,更能还原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坚守。

若说古建筑是鸣山的“骨架”,那丰富的非遗便是村落的“灵魂”。在这里,两项国家级非遗、四项省级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名词,而是可听、可看、可参与的生动实践。午后的非遗文创街区内,温州鼓词艺人端坐于戏台之上,手中的牛筋琴奏响悠扬曲调,地道的温州方言唱词韵味十足,台下观众听得入神,不时跟着节奏轻和;隔壁的平阳木偶戏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手指灵活操控着木偶,一个个小木人在舞台上“活”了起来,举手投足间满是灵气。温州鼓词、平阳木偶戏这两项国家级非遗,不仅是浙南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更承载着地方语言、民俗传统与价值观念的传承使命——从非遗研究视角来看,它们的活态传承,生动印证了“非遗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的核心理念。

在街区另一侧,平阳太平钿剪纸传承人手持剪刀,红纸在指尖灵活翻飞,转瞬之间,一幅寓意吉祥的“太平钿”纹样便已成型;平阳吹打的乐师们合奏着欢快的曲调,锣鼓、唢呐声交织在一起,尽显浓郁的乡土气息;墙角下,几位老人正教孩童念诵平阳童谣,稚嫩的声音与方言童谣的独特韵律相映成趣。这些涵盖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学的省级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鸣山层次丰富的“非遗生态系统”。值得关注的是,古村创新采取“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吸引26家非遗产业主体及代表性传承工作室入驻,该模式既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展示与经营空间,也推动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每至周五傍晚,非遗夜市准时开市,原本静谧的古村瞬间热闹起来。摊位上,非遗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地方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戏台前,平阳卖技的表演者们展现着惊险的传统技艺,引来阵阵喝彩。据统计,鸣山古村日均游客量达3000余人次,周末及节假日更是突破6000人次。从表面看,“网红打卡地”的标签源于其独特的村落风貌与趣味的文化体验;从深层来看,正是因为古村守住了历史的“根”与非遗的“魂”,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才形成了持续稳定的吸引力。

离开鸣山时,夕阳为古村的青砖黛瓦镀上一层金边,塘河水面波光粼粼,温州鼓词的余韵仍在空气中回荡。这座千年古村,以八大古屋的建筑肌理书写地方发展脉络,以多项非遗的活态传承延续文化脉息,更以“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之道。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这里是解读浙南乡土社会变迁的优质“样本”;对于博物馆从业者而言,这里是“活态博物馆”建设的生动实践;对于非遗工作者而言,这里是传统技艺“活起来”的成功典范。鸣山古村的价值,早已超越“3A级景区”的范畴——它生动证明,当历史与当下深度对话、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古老村落便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