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传薪火,赤诚之光照童心 ‍——记原莱芜区关工委副主任杨荣立老人的善意传承

当代中国 原创

2025-09-13 19:25

9月12日上午,在济南市莱芜区孤困儿童志愿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内,一场跨越生死的“爱的交接”正在悄然进行。

九月的雨,淅淅沥沥,却未带半分寒凉,反而浸润出几分温暖的诗意。原莱芜区关工委副主任杨荣立老人的女儿杨凤红女士,手捧承载着父亲临终遗愿的1000元善款,在莱芜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正杰、副主任杨继荣的陪伴下,将这份沉甸甸的牵挂交到了莱芜区孤困儿童志愿团手中。雨水打湿了窗棂,也打湿了在场每个人眼中的动容——杨荣立老人虽已远去,但他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善意,正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莱芜手拉手志愿团的爱心阵营里激起一圈又一圈温暖的涟漪。

提及杨荣立,在座的莱芜区关工委的两位老领导总有说不完的回忆。曾担任关工委副主任的杨荣立老人,一生都在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着“奉献”二字。在其工作岁月里,他始终把地方发展与群众需求放在心上,助力莱芜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孤困儿童公益事业的各项工作:团队成团、周年庆典、外地关工委来访陪同、中秋送温暖、心灵家园成立等各项活动中,他都积极参与其中。杨继荣副主任的语气中满是对杨荣立老人的敬佩,“他的这份踏实,不仅为莱芜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成了莱芜关工委团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荣立老人生前参加团队活动部分图片

而这份“踏实”,在杨荣立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化作了对孤困儿童最深情的牵挂。老人罹患疾病后,躺在病床上的他,心中念叨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志愿团里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拉着子女的手,一字一句地留下遗愿:每年都要给志愿团捐点钱,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简单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重如千钧——这是一位老人用生命最后的力量,为孤困儿童撑起的一把“爱的保护伞”。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杨凤红女士早已将这份牵挂记在心头。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正杰说道:杨荣立主任这几年一直在关爱儿童这项事业中兢兢业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杨凤红多次向我打听捐款的具体事宜,希望能在合适的时机,让父亲的善意落地。因缘合和,恰逢每年一度“九九公益日”来临,在这个汇聚社会爱心的公益慈善平台,完成了杨荣立老人遗愿的最佳契机。

“父亲一辈子都在做公益,父亲曾说关爱孤困儿童这项公益,是于国于民于家庭于社会非常有意义的事。现在他走了,我要把他的爱接过来,不仅要每年坚持捐,还要多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温暖。”杨凤红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她的举动,不仅是对父亲遗愿的践行,更是对“孝亲敬长、乐善好施”家风的传承——从杨荣立老人到杨凤红女士,这份善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成了最动人的“家风”。

这份善意传递,恰如一篇名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文章中所写:“爱,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是跨越山海的牵挂,是代代相传的赤诚。”杨荣立老人用临终遗愿播种下的“爱之光”不仅照亮了孤困儿童的前路,更在当下的社会中,为家庭教育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

如今,很多家庭在谈论“教育”时,总离不开“财富”的话题:如何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资源?但杨荣立老人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不是衣柜里的名牌,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是愿意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富足;真正的爱孩子,也不是一味的溺爱与纵容,而是教会孩子“被爱”后懂得“爱人”,是让孩子在成长中明白“帮助他人,也是成就自己”,是将“奉献”二字融入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

杨荣立老人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从未远去。“无言的爱只为中国,清澈的爱只为孩子。”杨荣立老人的故事,是无数爱心人士的一个缩影,却也折射出最动人的人间温情。在这个快节奏的物质时代,这份跨越生死、代代相传的大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清泉,温暖着人心,也指引着方向。他让我们明白:生命或许有终点,但善意从不会落幕;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无数份善意汇聚在一起,便能成为照亮整个社会的光。

愿那些被温暖过的孩子,终会带着这份爱勇敢前行,长成有温度、有担当的人,再将这份善意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便是对杨荣立老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大爱无言”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济南市莱芜区关工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