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飙升、投诉扎堆!中信银行信用卡转型为何越转越难?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13 09:14

在信用卡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浪潮中,曾经以“扩张先锋”形象示人的中信银行信用卡,如今正深陷转型阵痛的泥沼。2025年上半年,这家头部发卡行交出的成绩单,满是规模萎缩、资产质量恶化的阴霾,而伴随转型而来的消费者投诉潮与合规罚单,更让其在“保收益”与“守合规”的平衡木上步履维艰。

回溯中信银行信用卡的黄金年代,2018年无疑是其巅峰时刻。彼时,累计发卡量突破6700万张,同比增幅超35%;信用卡交易量冲破2万亿元大关,增速近40%;贷款余额也以32.63%的同比增速攀升至4420.46亿元,各项核心指标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能,成为行业内扩张模式的典型代表。

然而,盛景难续。自2019年起,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增长曲线急转直下,开启了长达六年的“降速模式”。新增发卡量从千万级跌落至百万级,交易量、贷款余额、业务收入等关键指标增速更是从两位数断崖式下滑至负增长区间。到2025年上半年,其信用卡贷款余额仅为4584.55亿元,同比下滑9.05%,这一规模已回退至2019年前后的水平,相当于六年扩张成果近乎“清零”。同期,信用卡交易量同比下降12.54%,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4.61%,非息净收入也下滑14%,多项核心经营数据同步承压,折射出其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已严重不足。

规模萎缩的背后,是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2025年6月末,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达125.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9亿元;不良率攀升至2.73%,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创下近年来新高。回顾2017年,其信用卡不良率仅为1.24%,八年时间里不良率翻了一倍多,资产质量管控压力陡增。在贷款规模缩水的背景下,不良贷款规模的小幅波动被进一步放大,不仅侵蚀着业务利润,更对其风控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考验。尽管中信银行拥有完善的风控团队与贷后处置能力,但在行业信用风险攀升的大环境下,仍难阻不良率的持续走高。

为摆脱困局,中信银行信用卡加快了转型步伐,将“客群提优”“分期扩量”“增值创收”作为核心策略。2025年上半年,其新发卡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达55.48%,同比提升10.79个百分点,试图通过优化客群结构缓解风险压力;同时,大力推广现金分期、账单分期、购车分期等业务,并针对Z世代客群推出“颜”系列卡产品,以期提振交易量与利息收入;在增值服务领域,更是推出涵盖医疗、保险、生活权益的多元产品,还通过邀请客户升级高端白金卡、收取480元至3600元不等年费的方式拓展收入来源。

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合规瑕疵与消费者投诉成为其难以逾越的“绊脚石”。在白金卡升级业务中,中信银行信用卡采取“激活前扣年费”的规则,客户尚未激活新卡,原卡便被扣除高达2000元的年费,且升级后额度不做调整,这种“霸王条款”引发大量客户不满,被质疑存在诱导办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多位用户反映,在不知情或被误导的情况下办理了白金卡升级,后续取消年费、退回款项的诉求遭遇重重阻碍。

分期业务的粗放式扩张也埋下了合规隐患。2024年3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杭州分中心因“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不力,现金分期资金实际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未有效识别信用卡套现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处以罚款,暴露其在业务流程管控与风险识别上的漏洞。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受理的监管转办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量占比高达75.65%,按总投诉量7487笔计算,信用卡投诉量超5600笔。大量投诉集中在年费争议、分期误导、资金管控不严等领域,不仅损害了品牌口碑,更反映出其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忽视。

当前,信用卡行业已进入“风险第一、效益次之、规模最后”的理性发展阶段,中信银行信用卡虽凭借多年积累的运营经验与分行渠道资源,仍维持着相对领先的规模体量,但在不良率高企、投诉激增的双重压力下,其转型成效备受质疑。若不能正视合规问题,平衡好“创收”与“护权”的关系,即便短期内通过激进策略稳住收益,长期来看,也将因信任危机失去存量客户的支撑,陷入更深的发展困境。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转型困局,不仅是其自身的挑战,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在存量时代寻求突破时必须直面的难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