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会客厅对话导演张羽——电影是最好的朋友,工作到极致是一种享受!
本期嘉宾:张羽 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
嘉宾简介:张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03级表演系。在《北京爱情故事》中扮演肥四这一角色,因其脚踏实地的作风而让大众熟知。张羽主要代表作有:《北京爱情故事》《远大前程》《误杀》《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世间路》等。2021年12月,凭借《昆仑神宫》被推介为2021年第三届中国网络电影周“年度导演”。2025年8月,执导第十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书籍《群星》改编的同名影视剧。
赵讯:张导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原会客厅!在根据第十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书籍——《群星》改编的同名影视剧拍摄现场,我看到了您在片场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身影,为了拍好这部剧,几百位演职人员每天都忙到深夜收工,凌晨又继续投入新的战斗,屏幕前看着光鲜亮丽的电影人,其实背后的付出让人难以想象。
张羽:确实如此,拍电影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正是这份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让我们创作者感到这点辛苦都不算什么,再累的工作也感觉是一种享受!
《群星》这部作品有着宏大的世界观和复杂的情节,要将其完美呈现出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怀揣着对作品的热爱和执着,大家齐心协力,就是为了能给观众带来一部高质量的科幻佳作。
像搭建科幻场景,从概念设计到实际搭建,反复修改调整,只为了营造出最真实的未来感。演员们为了进入角色状态,私下也在不断琢磨剧本、练习台词。这其中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但当看到成果一点点呈现,一切付出都觉得非常值得。
赵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北京爱情故事》认识您的,肥四这个角色令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甚至还有网友赠了您一句 “有一种成功叫肥四”。在这部戏中,陈思诚任导演,您同时担任演员和副导演。今天再回首的时候,您认为当时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片场挑战,还是一种工作享受?
张羽:那真的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既是挑战,也是享受,但是更多的是享受。从演员角度来说,肥四这个角色性格鲜明,要把他的仗义、幽默、对朋友的忠诚以及在爱情里的纠结等多面性演绎出来,需要深入理解角色内心,把握好表演的尺度。
而作为副导演,要协助陈导处理片场的各种事务,从拍摄计划的制定、人员的调度,到和演员沟通表演细节,每一项工作都很繁杂。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看着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最终呈现出这样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更多的还是享受其中。
赵讯:您在 2018 年上映的《远大前程》中饰演的阿星也深受观众喜欢,作为 “演员出身的导演”,您在现场指导演员时,会更注重 “体验派” 还是 “方法派”? 演员的经历是否让您更懂得 “如何引导演员表演”?
张羽:其实我觉得体验派和方法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指导演员时,我会根据不同演员的特点和角色的需求综合运用。
体验派强调演员要设身处地去感受角色的情感和经历,从而自然地表现出来;方法派注重通过技巧和训练来塑造角色。有些演员可能更擅长从自身经历出发去理解角色,我就会引导他们深挖情感;而对于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表演,我会用方法派的方式帮助他们掌握。
有过演员经历,确实让我在引导演员时更有优势。我能明白他们在表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比如对台词的理解、动作的设计、情绪的把控等。我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如何改进,怎样能更好地诠释角色 。
赵讯:科幻剧《群星》是您与丁顶联合执导、陈思诚监制的新作,剧中涉及 “超自然恐怖袭击”、“二十年前绝密计划” 等设定,咱们在创作时如何平衡 “科幻想象” 与 “现实逻辑”?在特效呈现上您认为有哪些难点和亮点?
张羽:在创作《群星》时,我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科幻想象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科学基础和逻辑之上。虽然故事里有超自然现象,但我们会为其找到合理的解释,让观众在观看时既能感受到科幻的新奇与震撼,又觉得一切是有可能发生的。比如对于 “二十年前绝密计划”,我们会从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政府决策等现实逻辑出发,构建它的背景和动机。
在特效呈现方面,难点有很多。首先是要创造出符合剧情设定的各种科幻场景和生物,既要独特新颖,又要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这需要特效团队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技术实力。比如剧中一些外星生物的设计,从外形到动作习性,都要经过反复打磨。其次,特效与实景拍摄的融合也是一大挑战,要做到毫无违和感。
亮点在于,我们这次运用了很多前沿的特效技术,能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像一些宏大的宇宙场景、激烈的战斗场面,通过特效呈现出来会非常震撼,让大家仿佛置身于那个未来世界之中。
赵讯:陈思诚的监制风格和工作方式给《群星》带来了哪些独特的元素?在片场中您与丁顶导演的分工是怎样的?
张羽:陈导有着非常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故事的独特见解。他在监制过程中,会从整体上把控故事的节奏和商业性,确保作品既有精彩的内容,又能符合市场和观众的喜好。他对细节的要求也很高,像剧本的打磨、角色的塑造等方面,都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为《群星》注入了独特的商业与艺术融合的元素。
我和丁顶导演在片场有着明确且默契的分工。丁导在画面美学、镜头语言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这次我们分了两个组进行拍摄。他在把控拍摄的画面风格、服装道具、镜头调度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让每一个镜头都富有美感和表现力。
我们都很关注演员的表演,从选角到现场指导他们的表演细节,以及协调片场的各项事务方面,我们都有着非常好的互补性,在片场我们也会随时沟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为打造出优秀的作品而努力。
赵讯:《群星》选择在成都科幻馆开机,应该是与成都的影视产业生态有很大关系,您认为在成都拍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张羽:成都的影视产业生态近年来发展得十分迅猛,有着诸多优势。
首先,成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城市风貌,既有时尚现代的都市景观,又有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老街等,能为不同场景的拍摄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这对于《群星》中既有未来感场景,又有一些生活化场景的需求来说非常契合。
其次,成都当地政府对影视产业大力扶持,在政策优惠、拍摄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让剧组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工作。而且成都汇聚了不少优秀的影视人才,从技术人员到演员,为拍摄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此外,成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让我们在这里能够安心地沉浸在创作之中,减少了很多外在的压力因素,从而能在全身心投入中为影视剧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
赵讯:回首您四十多年的成长历程和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哪一刻让您觉得 “作为导演的自己” 真正成熟了?
张羽:我觉得在2018和19年的时候,在拍摄《误杀》的那一刻,让我感觉到了成熟。
四十多年的成长阅历和职业经验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在面对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比如演员受伤、场地临时变更、资金紧张等问题,我能够冷静、有条不紊地去解决,并且不影响作品最终的质量和风格,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导演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我不再被这些外界因素干扰,而是能够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构想,我想这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吧 。
赵讯:在成熟之后,您更倾向于一种什么样的作品表达风格?对年轻的影视创作者来说,您有哪些基于自身经历的好建议?
张羽:我比较倾向于真实、细腻且富有深度的作品表达风格。无论是情感的刻画,还是对社会现象、人性的探讨,都希望能做到真实不做作,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产生共鸣,有所思考。
对于年轻的影视创作者,我想说首先要热爱这个行业,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支撑你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走下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无论是编剧、导演、表演还是摄影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广泛涉猎。在创作时,不要害怕失败,大胆尝试新的想法和风格。
同时,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源泉,从生活中的点滴去挖掘有价值的故事和情感。还有就是要注重团队合作,影视创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和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协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还有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要你喜欢创作,就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赵讯:是的,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因为有些努力并不是付出之后立马就能够见到成效的。我们栏目组一大早专门给您准备了一捧鲜花作为礼物,希望您在影视的道路上走出绽放的人生、开出锦绣的花朵!也在这里祝愿《群星》收视长虹、祝您心想事成!
张羽:非常感谢!这份祝福和礼物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希望《群星》能得到观众朋友们的喜爱,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