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联消金三连跌!资产缩水、投诉超2.8万条,会重蹈捷信覆辙吗?
近日,中国联通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旗下招联消费金融业绩随之曝光,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全面下滑,这让不少人将其与曾经辉煌一时又迅速衰败的捷信消费金融联系起来,不禁发问:招联消金会走上捷信金融的老路吗?
招联消金自2015年3月成立,背靠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两大巨头,初始资金20亿元,如今已增资到100亿元。成立之初,凭借招行的资金和联通的流量优势,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在消费金融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也被视作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典范。
然而,2022年成为招联消金发展的转折点。这一年,净利润增长仅8.7%,总资产增长率为9.79%,均为自披露业绩以来最低。此前,2018 - 2021年资产增长率每年都在10%以上。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虽达历史峰值,但2024年就迎来首次双降,营业收入降至173.18亿元,净利润降至30.16亿元,总资产也同比下降7.18% 。进入2025年上半年,颓势仍在延续,总资产减少60.29亿元,营业收入下降14.77%,净利润下降13.34%,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
业绩增速放缓背后,是业务层面的重重问题。从收入结构来看,2024年招联消金利息净收入下降8.84%,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连续四年为负,亏损达14.16亿元,且亏损额不断扩大,成为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良资产问题也在拖累招联消金。从2020 - 2023年,信用减值损失逐年攀升,分别为87.85亿元、102.53亿元、113.83亿元和130.61亿元,2024年虽略有下降,但占营业收入比例仍高达65.97%。这是由于2018 - 2023年不良贷款余额从13.93亿增长至44.65亿元,不良贷款率从1.93%上升至2.45% ,2024年虽降至1.95%,但仍高于2022年前水平。面对巨额不良资产,招联消金开启疯狂甩卖模式。2024年通过银登中心转让30期不良贷款,未偿还本息总额达75.87亿元。2025年截至7月30日,已挂牌转让14期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规模达128亿元,成为年内不良贷款挂牌转让规模最大的消金公司,甚至出现“骨折”转让,如4月以0.69折和0.58折出售不良资产包。
除了内部业务问题,外部竞争和投诉也给招联消金带来巨大压力。如今蚂蚁消金崛起,招联消金已失去行业第一宝座。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招联消金的投诉多达28192条,投诉内容集中在利息过高和暴力催收。有用户借款20000元,数月利息就超3000元,提前还款还有违约金;还有用户称借款页面显示年利率和优惠券信息,但提前还款时发现收费不合理,怀疑被欺诈;借款逾期后,催收方一天多个电话骚扰,还联系单位和村委会,严重影响用户生活。此前地方监管通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涉及投诉731件,贷款业务投诉占比96.03%。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4年招联消金内部高管还进行了一轮换血,董事长、董事、监事等重要职位均有变动。新领导班子虽带来新希望,但如何带领招联消金重回增长轨道,仍是巨大挑战。
回顾捷信消费金融,曾经是行业的领军者,凭借线下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激进的扩张策略,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监管趋严,其高利率、暴力催收等问题逐渐暴露,不良贷款率飙升,资产质量恶化,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从行业第一的位置跌落,如今更是已被京东收购,改名为京东消费金融。
对比来看,招联消金与曾经的捷信有诸多相似之处:业绩下滑、不良资产高企、面临大量投诉。但招联消金也有自身优势,比如有强大的股东背景,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能在资金、资源和业务上提供支持;在金融科技方面也有一定投入,如推出大模型“招联智鹿”等,在智能风控、客户服务等方面有应用。
不过,如果招联消金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风控水平,降低不良资产率,改善用户口碑,未来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虽不至于迅速衰败,但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陷入长期的发展困境,重蹈捷信金融的覆辙也并非危言耸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