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中秋·庆国庆—2025全国优秀书画家 宁春光

艺术大家频道 原创

2025-09-11 21:36

宁春光简介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阿老,吳冠中,袁运甫等教授。

现为全国公安文联会员

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艺术导师

CCTV《华夏之声》特约艺术家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宁春光的艺术教育背景决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面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重镇,培养了无数在设计与艺术交界处探索的创作者。装潢美术系的训练使宁春光对形式、色彩、构成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这种专业素养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对视觉元素的精确把控。然而,与许多止步于装饰效果的艺术家不同,宁春光在阿老、吴冠中、袁运甫等名师的影响下,将工艺美术的技艺上升为艺术表达的语言。尤其是吴冠中先生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的论述,显然对宁春光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在装饰性的表象之下,始终保持着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宁春光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韵律,这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在他的画布上,我们能看到敦煌壁画色彩的辉煌、青花瓷器纹样的优雅、民间剪纸造型的朴拙,但这些元素绝非简单的挪用或拼贴。宁春光像一位精通音律的作曲家,将传统装饰语汇分解为基本的视觉音符,然后按照当代审美和个人的情感体验重新组合。作品中那些看似传统的实际上已经过彻底的解构与重组,重复与变异创造出一种近乎音乐的节奏感,使观者在凝视中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冥想状态。这种对装饰元素的升华处理,使宁春光超越了工艺美术的实用主义局限,进入了纯粹艺术表达的领域。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宁春光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装饰性与艺术性能否达成新的和解?自现代主义兴起以来,"装饰"一词在艺术领域常常带有贬义,被视为缺乏思想深度的表面美化。然而,宁春光的作品证明,装饰元素完全可以成为深刻艺术表达的载体,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处理这些元素。在他的笔下,装饰图案不再是简单的美化手段,而是承载文化记忆、表达审美理想的视觉符号。这种对装饰的重新定义和提升,不仅拓宽了当代艺术的语言边界,也为工艺美术与纯艺术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色彩在宁春光的艺术语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受到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色彩理论的双重影响,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色彩体系。在江南忆系列中,宁春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营造出朦胧而湿润的江南意境,那些看似随意的色块排布实则经过精心设计,在对比与和谐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更值得注意的是,宁春光对色彩的处理既不是纯粹感性的宣泄,也不是完全理性的计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色彩直觉"。这种直觉来自于他长期的艺术实践,也来自于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深刻理解。在他的调色盘中,赭石、花青、胭脂这些传统颜料与丙烯、油画颜料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视觉世界。

宁春光作品中的空间处理同样值得关注。与西方绘画传统的焦点透视不同,他更倾向于使用散点透视和平面化的空间表现方式,这显然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宁春光并没有简单地复制传统,而是将这种空间观念与现代设计构成原理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视觉空间。在城市意象中,建筑轮廓、街道线条、人物剪影被压缩在近乎二维的画面中,却又通过形状的叠加、色彩的渐变暗示出空间的深度。这种独特的空间表达既是对现代都市体验的视觉诠释,也是对传统空间观念的当代转译,展现出艺术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高超平衡能力。

在艺术市场喧嚣的今天,宁春光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沉静与专注。他不追逐潮流,不炒作概念,而是坚持在装饰与纯粹之间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这种坚持使他的作品在浮躁的艺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宁春光的艺术实践提醒我们,在当代艺术日益观念化、概念化的今天,视觉语言本身的探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的作品证明,装饰可以不只是装饰,工艺可以超越工艺,在看似限制的领域里,真正的艺术家总能找到自由表达的空间。这种在约束中创造自由的能力,或许正是宁春光艺术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著名书画评论家 刘振明

油画作品

素描作品

摄影作品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