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头部城商行半年报:4.79万亿江苏银行坐稳榜首 上海银行掉队
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进入九月份,国内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披露已接近尾声。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四家头部城商行的座次急剧变化,强者之间的业绩分化加剧。其中,江苏银行发展迅猛,上半年末资产总额达到4.79万亿元,首次超越同期北京银行的4.75万亿元,成为中国城商行领域当之无愧的新领头羊。
与此同时,曾经稳坐城商行头把交椅的北京银行,上半年业绩增速现颓势,各项数据早已被江苏银行超越。至于宁波银行,凭借稳健的增长策略,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多项数据超越上海银行。而四巨头末尾的上海银行,近年来面临更多压力。
01
资产规模PK:江苏银行双登顶 上海银行双垫底
2025上半年,头部城商行之间的角逐日益白热化,尤其是在资产总额层面,江苏银行终于实现了对北京银行的反超。
上半年,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79万亿元,同比增长21.16%,在总额和增速上双双领跑;北京银行资产总额4.75万亿元,相较年初增长12.53%,总额和增速在四家中均排名第二,两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仅相差0.04万亿元,竞争十分激烈。
实际上,在2022年,江苏银行资产规模2.98万亿元,超过同期上海银行的2.88万亿元,仅次于北京银行。2023年末-2024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扩张至3.4万亿元、3.95万亿元,高速增长中逐步实现对北京银行的超越。
不过,尽管同属四大城商行之列,上海银行的颓势越发明显,上半年末资产规模为3.29万亿元,增速仅为2.08%,两项数据均垫底,且与江苏银行的差距达到了1.5万亿元,相当于差出整个成都银行(资产规模1.37万亿)。
02
业绩PK:四家双增长 上海银行压力大
除了资产总额的赶超,江苏银行上半年在营收、利润、净息差上也全面超越北京银行,坐稳城商行头把交椅。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实现营收448.64亿元,同比增长7.78%,归母净利润202.38亿元,同比增长8.05%;而同期营业收入362.18亿元,同比微增1.02%,实现归母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在绝对值和增速上均明显落后于江苏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营收方面,宁波上半年实现营收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绝对值和增速也高于北京银行,与此同时,宁波银行营收增速也是四家银行里最高的。
相比之下,上海银行是四家中唯一营收没超300亿的一家,2025上半年营收为273.44亿元;但同比4.18%的增幅,也高于北京银行。
整体上看,2025上半年,四家头部城商行均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局面。净利润增速方面,江苏银行增长8.05%、宁波银行增长8.23%,表现不俗,而宁波银行147.72亿元的净利润与北京银行相比仅差3亿元。照此发展,超越北京银行成为行业第二也是时间问题。上海银行净利润则为132.31亿元,同比微增2.02%。
从净息差上看,江苏银行以1.78%的净息差居于榜首,成为高增长神话的助推者;宁波银行紧随其后为1.76%,北京银行净息差为1.31%;上海银行再次垫底,为1.15%,上年同期为1.19%。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北京银行,其他三家城商行均来自“长三角”地区,而其中上海银行以其直辖市的特殊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长三角”的领头羊。但近年来该行业绩波动加大,在城商行以及长三角中“双双掉队”。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被宁波银行超越,上半年营收也不及南京银行。
在业绩掉队、业务转型的关口,上海银行2025年提出了“打造基业长青百年老店”的愿景,但年内却依旧频繁被罚,截至目前至少被罚五次,总金额超3600万元。
其中,8月,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因存在部分绩效考评行为不合规、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等六项违法违规行为,被浙江金融监管局处以罚款380万元。
7月,上海银行因涉及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等八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央行警告,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并处罚款2874.8万元。
3月,上海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被央行罚款110万元;2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因存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宁波金融监管局罚款50万元;1月,上海银行因存在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代理销售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违法违规行为,被上海金融监管局罚款200万元。
03
资产质量PK:整体表现稳健 宁波银行亮眼
回到资产质量层面,上半年四家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无上升,宁波银行以0.76%的不良贷款比率处于领先地位。而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84%,且较年初下降了0.0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
同期,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相较年初下滑0.01个百分点,但1.30%的比例在四家中最高。上海银行不良率与年初持平为1.18%,但多次被罚的事实,也反映出内控管理上存在漏洞。
拨备覆盖率上,四家城商行相较年初的拨备覆盖率均有下降。不过,宁波银行和江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超过了300%,其中宁波银行高达374.16%,江苏银行为331.02%,显示在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控制方面约束较高,成为资产表现稳健、业绩持续增长的坚实底盘。
相比而言,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相对较低,其中上海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43.64%,虽然高于北京银行的195.74%,但前者较年初下降了26.17个百分点,是四家银行中降幅最大的一家。
不良率表现背后,是各家银行贷款的分布不同。但整体上看,各家银行均以对公业务为主,能够看出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融资需求较大,以及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考虑。
其中,江苏银行的飞速增长,与对公贷款的扩张密切相关。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到15770.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00多亿元,占比接近7成。而在2020年末,江苏银行对公贷款余额仅为6369亿元,四年多实现了翻倍增长。
但与此同时,江苏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6955.27亿元,仅较上年末增加207亿元,远低于对公贷款,占比仅为30.6%,零售占比在四家银行中仅高于上海银行。此外,上半年江苏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为625.58亿元,较上年末下滑3.1%;信用卡余额348.08亿元,较上年末下滑7.5%,成为零售贷款的短板。
再看上海银行。其不良率不低,但上半年个人贷款和垫款占比只有27.11%,为3895.36亿元,占比低于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30.60%、30.89%和31.99%。
个人贷款方面,四家中又以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最高。作为城商行中的“零售尖兵”,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个贷业务在保持平稳的同时出现微降。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为5353.1亿元,较年初下滑了4.02%,占总贷款的比重为31.99%,较年初下滑了5.8个百分点。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四家银行表现也各不相同。
其中,业绩全面领跑的江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却仅为8.49%,虽然高于监管要求的7.5%警戒线,在四家中垫底。同期该行一级资本充足率11.17%,资本充足率为12.36%。资本充足率的下滑,源于上半年江苏银行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加速了资本的消耗。江苏银行方面表示,下半年该行将着重推动资产结构优化,保持利润稳定内生积累,确保资本充足率达标趋优。
同期,北京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9%,该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08%、资本充足率为13.06%。而宁波银行三个指标分别为9.65%、10.75%和15.21%;上海银行则为10.78%、11.67%和14.62%。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58%、12.46%、10.93%。
也就是说,上述四家头部城商行中,三项指标虽满足监管要求,整体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值,意味着它们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需多渠道扩充资本充足率。
整体来看,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各家城商行仍需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探索多元化收入来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银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尤其是在如何利用地方经济优势推动自身发展的策略上。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