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Q就是天下第一 | 余世存杂记113
跟一个兄长聊天。最后也变成了家长里短,我们感叹说,学问也好,地位也好,终究要有立足,要有归宿,一个人的家庭状态至关重要。他跟伴侣的关系,是不是自在和谐?他们如何养生送死,有没有让老人遗憾,让孩子不安?我们说起朋友们的状态,有人就说,某某家似乎不错,某某家似乎是神仙生活。兄长听后停顿片刻回应说,我们也不要羡慕别人,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吧,老话说,家家的锅底都是黑的,只不过有人愿意说出来,有人还在隐忍,有人还在努力……
一个海淀区的孩子在抑郁病态里对他的海淀妈妈说:妈妈,你得继续学习,你得知道人类创伤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我的创伤是整个社会和整个文明的创伤,不是简单的海淀区青少年的创伤,并非可疗愈的东西。看到这段话,我非常震撼,这个孩子一下子抵达了真相,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我越来越理解一个朋友的话,有多少爸爸妈妈配做他们孩子的父母?
海淀一子抑郁,谓其母曰:母当勤学,须知人类创痛之繁复与必然。儿之创伤,乃全社会、全文明之创,非止海淀少年之疾,岂可疗治?见此言,吾甚震撼,童子竟顿悟真相,人之所有我皆有。益明友人之语:几多父母堪为子女之父母耶?
一个小朋友哭诉好朋友不再跟他玩,因为好友的父母,他认识多年的叔叔阿姨认为他习惯不好而禁止孩子跟他玩。大家议论起来都摇头,这样的父母不怕自己的孩子觉悟了鄙视他们的势利吗?其实他们已经被审判了,这个小朋友就认定叔叔阿姨们虚伪。
一童子泣诉:好友不复与游,因其父母——相识多年之叔姨——谓其习气不善,禁子与之玩。众人议之皆摇首,如是父母,岂不畏其子他日省悟,鄙其势利乎?实则彼已受审,童子即断叔姨之虚伪。
我曾经说,中国的男人都是闰土或阿Q。有人说,阿Q其实有两种结局,以鲁迅的深刻他只是写出来一种。这一个或这一类阿Q是自欺欺人的,是短命的。还有一类,应该是通达的,随时能够把坏消息坏心情消化掉,能够自己治愈,迅速把外界的不友好挡住,给自己营造一个平和舒适的精神家园,这也是精神胜利法,这一类阿Q就能够长命。近几年流行安顿、躺平、佛系,其实流行的就是这类阿Q精神。
有人观察说,人到中年,夫妻之间要么相敬如宾,有了边界,是淡漠也是冷漠;要么一方完胜一方彻底臣服,随时看见臣服者没有了心气一副低眉顺眼的非人样子。一个导演朋友反驳,其实人到中年,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更相爱,他举例说当年是他粘太太,现在他太太粘他,散步时还经常出其不意地给他熊抱……他们的二人世界比年轻时更上一层楼了。在场的人几乎都流露出羡慕嫉妒恨的神情。
到内蒙做活动,当地朋友说起生活习俗,说男孩子不能太瘦,如果一家父母给女儿找对象,太瘦的男孩就没有优势,胖一点的男孩好,厚道;太瘦的男孩靠不住。这个观念虽然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似乎也很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