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健康半年亏超2亿,66亿商誉悬顶,口碑崩塌客流锐减
曾凭借“跑马圈地”式并购坐稳民营体检行业头把交椅的美年健康,如今正深陷多重危机的泥潭。8月29日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不仅延续了营收净利双降的颓势,更暴露出其在业务增长、财务健康与品牌口碑上的全面溃败,这家百亿级企业的“一哥”光环正在加速褪色。
从业绩数据来看,美年健康的经营状况已连续多年陷入低迷。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1.0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2.05亿元减少2.28%,这一数字较2023年同期的44.53亿元更是差距明显,连续两年的营收下滑,彻底打破了“上半年为行业淡季”的传统说辞,印证了其核心业务增长的停滞。利润端的表现更为糟糕,归母净亏损扩大至2.2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16亿元亏损进一步增加,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更是录得-4.22亿元,意味着公司依靠主营业务不仅未能实现现金流入,反而净流出超4亿元,“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已演变为“营收下滑+亏损扩大+现金流恶化”的三重压力。
业绩承压的核心症结,在于客流量的持续萎缩。2025年上半年,美年健康总接待人次仅为955万,尽管公司强调客单价从去年同期的653元微增至656元,但微弱的单价提升远不足以抵消客流下滑的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公司全年接待人次为2525万,这一数据甚至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2602万,五年时间里客流不增反降,折射出市场对其服务认可度的大幅下滑。而支撑公司九成以上营收的体检服务主业,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2.08%,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力军”;被寄予厚望的AI赋能等创新业务,虽以62.36%的增速实现1.4亿元收入,但仅占总营收3.4%的比重,对于百亿体量的美年健康而言,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第二增长曲线”,难以扭转主业疲软的颓势。
成本结构的“刚性”进一步加剧了利润压力。作为重资产运营模式的代表,美年健康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带来了高额的固定成本,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合计高达13.9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34%。尽管公司试图通过“降本”缓解压力,但房租、人力、设备折旧等成本难以压缩,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这些刚性支出不断吞噬利润,形成“营收降、成本增、亏损扩”的恶性循环,让公司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缺乏抗风险能力。
比业绩下滑更致命的,是美年健康日益严峻的财务风险。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净额攀升至29.71亿元,较年初增加1.17亿元。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其长期依赖团体客户的业务模式——2024年团客收入占比高达75.9%,这种模式虽能短期内扩大营收规模,却导致公司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薄弱,不得不给予企业客户较长账期,使得销售收入难以快速转化为现金,形成“纸面富贵”的假象。
现金流的持续恶化,让美年健康的偿债压力愈发凸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仅为20.95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28.4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主要为租赁负债)达11.28亿元,短期内需偿还的有息负债接近40亿元。其流动比率仅为0.74,远低于1的安全线,短期偿债能力已拉响警报。为维持运转,公司不得不持续举债,仅2024年利息支出就达3.19亿元,进一步侵蚀利润。这种“以应收账款撑营收、靠举债渡难关”的模式,在宏观经济环境收紧、企业客户回款变慢的背景下,极易引发系统性财务危机。
更像“定时炸弹”的,是美年健康账面上高达65.98亿元的商誉。这笔商誉源于过去十年公司疯狂并购慈铭、美兆等品牌的扩张行为,虽助力其登顶“民营体检一哥”,却也埋下巨大隐患。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净资产仅为76.44亿元,商誉占比高达86%,意味着其大部分净资产是并购产生的“泡沫”。历史教训早已显现:2019年10.35亿元的商誉减值,导致公司亏损8.67亿元;2022年13.55亿元的商誉减值,再次造成5.59亿元亏损。如今,随着主营业务持续萎缩,被收购资产盈利能力承压,2025年末再次出现大额商誉减值的风险显著增加,公司在半年报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一隐患。
雪上加霜的是,美年健康的品牌口碑正遭遇崩塌式下滑。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美年健康”的投诉已达数千条,内容涵盖体检报告错漏、数据丢失延误病情、诱导消费、服务态度差等多个方面。这些负面信息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转化为客流量的持续下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进一步加剧了业务增长的困境。
从业务停滞到财务告急,从商誉压顶到口碑崩塌,美年健康如今面临的已不是短期困境,而是关乎生存的系统性危机。若不能尽快打破“客流降-营收减-利润亏-现金流紧”的恶性循环,解决商誉减值与口碑修复的核心问题,这家民营体检“一哥”恐将在行业洗牌中逐渐失去竞争力,其未来的破局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