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蘸风云:倾听师者文韵——邂逅温容光老师的文学故事
初逢:文字里的时代风云
初次与温老师线上交流,是因为拜读了她的文章《遵义城头献青春》。那是一篇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回忆之作,字里行间跳动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春热血与时代脉搏。当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向温老师表达对这篇文章的喜爱时,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带着重庆特有的爽朗与温柔,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温老师回忆起那段奔赴遵义的岁月,语气中满是感慨。“那个时候啊,我们这群年轻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她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到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一群朝气蓬勃的重庆姑娘,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告别了美丽的山城重庆,踏上了前往云贵高原的列车。
在温老师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她们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候车厅的情景。那是一群青春洋溢的女孩,有着不同的面容与性格,却有着相同的坚定信念。渝小宁的和蔼可亲,渝小赵的苗条俊美,渝小杨的笑容灿烂,渝小陈的能歌善舞,渝小蓉的朴实节俭,她们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汇聚在一起,照亮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旅程。
列车缓缓驶出重庆站,向南面的云贵高原奔去。温老师说,当时她们的心里既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又有着离乡的酸楚。“隔窗望着田野、树木、村庄飞驰而过,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卷入了一种新生活,被拉进了一个新天地。”那种对新生活的渴望与不安,在她的话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列车行驶到川南的赶水站,因川黔线未全线通车,她们改乘大客车。汽车穿梭在碧绿掩映下的崎岖山路上,山越来越高,路越走越险。大客车颠簸着驶向大娄山,那“七十二道拐”的惊险,让车内的姑娘们既害怕又兴奋。温老师回忆起当时透过玻璃车窗看到的景象,语气中充满了兴奋:“只见川黔公路盘旋于山中,一辆辆汽车好似大龟艰难地在盘山公路上爬行;悠悠的白云在蓝天的怀抱中自由地嬉戏;一路壮景,一路歌,似梦境般在眼前飞过。”这样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大自然的壮美与旅途的艰辛。
扎根:遵义土地上的青春绽放
经过大半天的奔波,大客车终于到达了云贵高原上的历史名城——遵义市。旧而小的遵义长途汽车站,在温老师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当时我背着背包,拿着自己的行李随着人群下了车,看到那陌生的景象,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但很快,遵义铁路学校的老师们热情的迎接,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
温老师详细地向我描述了学校的样子。那所为来自五湖四海铁路职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建在遵义市火车站附近。学校大铁栅门内两旁各有一排竖着的平房,分别是办公室和传达室。靠左边办公室后边的一横排平房是几间教室,靠右边办公室后边的一横排平房是几间住校生宿舍。在办公室侧面与教室的前面就是一个较大的操场,操场的两端各有一栋平房,也是教室。操场前边的空地紧挨着一条废弃的小铁路,路基旁是一条通往市内,连结着祖国四面八方的康庄大道。
然而,住宿条件却十分艰苦。她们的宿舍是一间曾是修路工人住过的临时平房,房顶是石棉瓦盖的,还用竹席钉了个顶棚,阴暗潮湿。每当下大雨时,雨水就沿着屋檐往下流,到地面后倒灌进房里,她们只能大呼小叫地用盆或铁铲等工具往门外远处排水;刮大风时,竹席就啪啦、啪啦作响,席顶上的灰尘悠悠飘洒下来;夜间,耗子在屋顶的竹棚上欢歌漫舞,开始时吓得她们胆战心惊,无法安睡,时间长了,只好与它们和平共处。
即便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姑娘们却没有丝毫怨言。她们迅速地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温老师说,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她们努力工作,在建校劳动中也不甘落后。渝小宁老师因工作出色,成绩显著,被评为少先队遵义市优秀辅导员,受到市里的表彰;渝小蓉老师利用幼女午睡时,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伟人著作,通读了毛选一至五卷和一些马列的著作,并写下了不少的读书笔记,她伟人思想教书育人,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获得了局机关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在与温老师的交流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们那一代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青春和热血,为遵义的教育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承:文学世界里的诗意追寻
除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温老师在退休后的文学创作也让我钦佩不已。她在《我的退休生活 —— 优雅地活着》中,讲述了自己退休后追逐诗与远方的故事。
温老师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她心中永恒的梦。退休前,没时间去追逐那斑斓的梦,退休后,她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她迈开了腿,先后去了泰山、普陀山、大连、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洛阳、嵩山、武汉、云南、长江三峡、贵州遵义赤水风景名胜区、海南三亚、重庆的武隆、长寿湖、五华山、中梁山与黄水等风景区,还去了广西桂林、南宁青秀山、北海、合浦等地,饱览了祖国的壮丽风光。
在旅途中,温老师不仅用眼睛欣赏美景,更用心灵感受生活,用文字记录感悟。她重温了《唐诗三百首》,阅读了《拜伦诗选》《什么是诗》等大量的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她从最初对诗体都弄不清,到后来在格律体新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背后是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温老师回忆起自己创作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感慨。“一开始,我只是信手涂鸦,没写出好诗来。但我没有放弃,一直在学习和尝试。”她参加了东方诗风的活动,参加了格律体新诗研究院成立大会,随诗友们参加了“中国格律体新诗成都古镇采风行”。在这些活动中,她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如万龙生、王端诚、黄中模等,他们的帮助与指教给了她学习写格律体新诗的信心与力量。
温老师的作品在各大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有些诗得到了人们的好评,阅读量也很高。如《故乡的天空》阅读量竟超过了五万,《忆遵义桃花山》阅读量也超过了四万。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饱尝了格律体新诗的芬芳。
在与温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她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夕阳的余晖去追逐诗与远方,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感悟:岁月沉淀下的精神力量
与温老师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她的文章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的光辉。从《遵义城头献青春》中,我看到了那一代人的青春热血与奉献精神。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奔赴山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而《我的退休生活 —— 优雅地活着》则让我看到了温老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退休并没有让她停下前进的脚步,反而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乐趣和价值,用文字记录生活,用诗歌表达情感。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温老师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她用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同时,她的作品也传递了一种正能量,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与温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知识和技巧。她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她鼓励我要多读多写,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她的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结语
与温容光(慕霞)老师的相识,是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经历。每一次与她的电话沟通,每一回线上交流,都让我收获颇丰。她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教会了我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坚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继续与温老师保持联系,向她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我也希望能够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笔,书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同时,我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与温老师见面,在现实中感受她的风采,聆听她更多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