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红”托起便民圈 “邻里情”绘就幸福色

郑州日报 转载

2025-09-10 18:34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李新茹 刘彦杰


在二七区京广路街道天擎社区,总有一抹温暖的“志愿红”在跃动。爱心义剪、家电维修、健康义诊、课后托管……这些看似细微却实实在在的服务,通过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持续汇聚为温暖社区的强大力量,让“共建共享、互助友善”的社区幸福圈变得可触可感。

今年以来,天擎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构建“社区党组织+志愿服务队+共建单位”三级服务体系,通过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完善积分激励制度、搭建数字化平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星分散”到“全域联动”,使其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组织化构建,实现“全域联动”新格局。面对志愿服务以往存在的零散化、碎片化等问题,天擎社区首先从建体系、强组织入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志愿服务工作站,负责统筹协调、招募培训、项目策划与活动实施。根据居民特长和意愿,社区分类组建了15支专项志愿服务队,覆盖助老扶幼、环境维护、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并确保每支队伍有固定成员、明确职责和年度计划,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社区还积极推动区域化党建共建,与辖区单位、企业、学校、商户成立“志愿服务联盟”,引导多方资源下沉,形成“社区吹哨、队伍报到、联盟响应”的高效联动机制。

项目化运作,打造“品牌矩阵”新亮点。让志愿服务从“活动”转向“项目”,是天擎社区提升服务品质的关键一步。聚焦“一老一小一少”重点群体,“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推出“银龄陪伴”计划,提供定期探访、代买代办、智慧助老等暖心服务;“护苗”行动则针对双职工家庭推出“擎天助”研学托管班及“四点半课堂”,有效破解孩子“看护难”问题;每月准时开市的“天擎集市”,汇集磨刀、修鞋、缝补、法律咨询等多样公益摊位,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天擎手工坊”动员社区妇女参与垃圾分类、手工钩针等活动,传播绿色生活理念……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逐渐形成,切实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制度化激励,激发“双向循环”新活力。为破解志愿者“来的来、走的走”这一可持续性难题,天擎社区创新推行“时间银行”积分激励制度。志愿者每服务1小时可获得1积分,凭积分可在社区“雷锋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或换取其他志愿者提供的维修、照护等服务。这一机制显著提升了志愿者的荣誉感和参与感,使“付出—积累—回报”实现良性循环,吸引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志愿行列。截至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已超500人,年均服务时长达1200小时以上。

数字化赋能,提升“精准服务”新效能。天擎社区还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让志愿服务更智能、更精准。社区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郑连心小程序“点单”发布需求。平台将需求“派单”给合适的网格员或志愿者,网格员“接单”后上门服务,完成后由居民在线评价,形成闭环管理。这种“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居民满意度。同时,社区还搭建了志愿者线上交流群,方便信息实时互通、活动及时发布、经验随时分享,增强了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响应速度。

如今,在天擎社区,志愿服务已从少数人的奉献转变成为多数人的习惯。从党员到群众,从退休长者到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汇聚。“志愿红”不仅串起了社区服务的供需两端,更链结了深厚的邻里情感,共同绘就出温暖而充满生机的社区幸福底色。

通讯员:李新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