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与森林:音乐教育中的赋能之境
那日漫步于府南河畔,偶见一位拉二胡的老先生正悉心指导一个小女孩学琴。他一边示范如何调节琴弦,一边娓娓道来:“琴弦不能太松,也不可过紧。”这看似寻常的教学场景,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恰如琴弦的张弛有度,教育的艺术在于把握分寸,寻求中道。
正如古德有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意思就是:道理可以一下子就听明白,而做事则需要慢慢地完成。从“渐修”到“顿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然而,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往往我们在现实的教育环境当中,常常面临的矛盾就在于,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让我们过分注重结果:父母和老师不断教导孩子如何努力拿高分,却不懂得引导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其心灵状态往往是发紧的,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总是急于求成。可一旦达到目的,就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抛到一边,开始耽溺游戏和“躺平”,家长们也对这样的行为听之任之,美其名曰“自由成长”,实则放弃了引导的责任。
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不会无视教育的主体性,不会无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个好的陪伴者是忘我的,既会忘掉自己的才能,也会忘掉自己的无能。那些总想试图替孩子解决问题的家长,或者是总想替学生解决问题的老师,不过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无论是以多么微妙的方式;反过来那些袖手旁观的家长或老师,也不过是以自己的无能,为自己的无情作辩护。以上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陪伴。凡逞能者,皆无可避免地成为压迫者,或早或晚。凡赋能者,都有一双穿透时空的眼睛,他们能够从一颗种子看见树木,从一棵树木看见森林。他们能够让你看见自己的潜能,尤其是在你自己还看不见的时候。
当音乐教育从“逞能”走向“赋能”,从“结果崇拜”回归“珍视过程”,它便超越了一门技艺的传授,成为一场深刻的生命对话。在这场对话当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的奥秘,也共同发现自我的诸多可能性。这或许就是音乐教育最根本的使命:不仅仅只是在培养所谓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来育人——能够感知美好、善于表达情感和理解人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作者简介
赵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人才,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提名奖,第八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金慧奖”最佳创意作品奖,四川省文联首届“百家推优工程”优秀文艺家奖。先后担任成都乐圣音乐工作室艺术总监,西南交通大学竺可桢书院美育导师,成都市“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文艺导师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思想与艺术内涵的创作、表演、教学与传播。代表作品有:《易经序曲》《心密码》《风中的行者》《成都印象》《成都好巴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