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千秋,德馨满园——记书法家张万庆先生
图中左起:马山坡、高秀林、张万庆、吴海形
图为张万庆先生陶瓷书法作品
落座之后,谈及过往人生,张万庆先生缓缓道来自己的经历。他生于河南汝南,早年曾担任博物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等职,曾在相国寺主持工作,后来又执掌艺术馆、书画院,每一段履历都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那些年在不同岗位上,看似与书法创作隔着距离,实则是在积累生活、沉淀心境。”张老语气平和接着说道,“博物馆里的古碑拓片、民间收藏的书画珍品,都成了我最好的老师,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悟到传统书法的精髓。”正是这份积累,为他后来在书法、篆刻与陶瓷书法领域的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张万庆先生书法作品
提及书法,张老的眼中泛起光彩。他自幼临帖,初宗颜魏,继法篆隶,多年钻研后博采众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写书法不能只追求技法,更要融入情感与思想。”他指着墙上悬挂的篆书“家”字作品,耐心讲解:“这个‘家’字用了圆形构图,里面藏着12生肖朱印,还环绕着小诗,就是想传递团圆和谐的心意。”这幅作品自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被制成木雕、铜雕、石雕等多种形式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题字,笔锋沉稳又不失灵动,更是将他的书法魅力传递给了亿万观众,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众多文博单位收藏,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图为张万庆先生陶瓷书法作品
谈及篆刻与陶瓷书法,张老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尽显超高的文学修养与艺术造诣。他的篆刻以大篆入印,分朱布白讲究对比与和谐,运刀时哪怕短笔画也反复斟酌,朱文印《心系天下》、白文印《四海为家》等作品,刀味与笔味交融,尽显金石风骨。而在陶瓷书法领域,他更是开拓者——退休后十余年间,他走遍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十多个陶瓷产地,行程数万里,克服眼疾手术、旅途失窃等困难,创作5000余件陶瓷书法作品。“陶瓷与书法都是国粹,把它们结合起来,是想让书法有新的载体,也让陶瓷多些文化味。”他创新用金石阴文技法解决钧瓷釉料堆积问题,在唐三彩釉中加滑石粉保护字迹,还刻制过13米长的瓷板巨作,让黑白书法在陶瓷上绽放出彩色与立体的光芒,被尊为“中国陶瓷书法艺术第一人”,更是被尊为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
图为张万庆先生陶瓷书法作品
然而,在艺术成就如此辉煌的背后,张万庆先生却始终保持着温和谦虚的态度。与他相处过的人都知道,他从不以名家自居,对待晚辈和爱好者总是耐心指导、毫无保留。当有人夸赞他的作品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声音平和地说自己只是长期钻研,离不开古人的艺术滋养,有空就练几笔,不敢荒废。这种谦逊的品格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让他在艺术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
张万庆先生与高秀林先生相谈甚欢
听张老讲述完,高秀林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他早年投身军旅,在军营中锤炼出坚韧的品格:“部队生活虽然艰苦,但教会了我坚持与担当,这种精神后来也影响着我做文学研究。”退伍后,高秀林老师专注于文学领域,从经典作品解读到地方文化挖掘,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他目前正筹划电视剧《大禹治水》的拍摄,由胡玫老师导演,众多文学界影视界前辈参与。“今天听张老谈艺术与人生,特别受触动。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都需要沉下心来深耕,还要有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勇气。”他感慨道,二人的经历虽不同,却在“坚守”与“热爱”上找到了共鸣。
图为张万庆先生陶瓷书法作品
一旁的山坡先生静静聆听,不时点头赞同。他望着书房里满架的书籍、墙上的书法与案头的陶瓷作品,感慨道:“张老不仅艺术造诣深厚,做人更是温和谦虚,真正配得上‘德艺双馨’四个字。今天这场交流,既是艺术的熏陶,也是人生的启迪。”

夕阳西下,访贤之旅接近尾声。陪同拜访的还有河南广播电视台《美育有方》栏目王腾、企业家吴海形等。张万庆先生起身相送,还为来访的所有人题写了墨宝,笔走龙蛇间满是真诚。此次雅聚,不仅让山坡先生与高秀林老师更深地领略了张老的艺术魅力与人格风范,更让三人在艺术与人生的对话中,收获了一份跨越时光的温暖与力量。而张万庆先生用一生践行的“德艺兼修”,也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热爱艺术、追求美好的人。

左起:王腾、高秀林、张万庆、吴海形

(图文:马山坡、王腾)
来源:
https://m.topnews.cn/news/145BD4E244B14473?categoryId=-2&trace=eyJ1X2lkIjoyMjk4NTYzNTl9%0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