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倒计时,百融榕树贷款顶风作案:36%高息广告不停歇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10 09:21

距离《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10月1日正式施行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监管层对助贷行业“规范定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要求愈发明确。然而,百融云创旗下核心助贷产品“榕树贷款”却逆流而行,不仅持续投放最高年化利率达36%的贷款广告,还在利率披露、信息公示等关键环节频频踩线,与行业合规导向形成鲜明反差,其背后折射出的“重营销、轻合规”模式,正遭遇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拷问。

打开社交平台,“榕树贷款”的广告随处可见。“借到9.8万元,告别人情债”的文案极具吸引力,但点击进入产品页面后,关键信息却“遮遮掩掩”——既未明确标注借款年化利率,首页也未公示运营方、资金方等核心信息。仅在页面角落的“服务说明”中,才模糊提及“仅提供贷款推荐服务,不收费,贷款由持牌机构提供”,试图以此撇清与借贷纠纷的关联。

这并非“榕树贷款”首次在利率披露上“打擦边球”。早在今年5月,就有媒体指出其官网存在借款利率展示模糊的问题;即便到了《助贷新规》明确禁止变相抬高费率的当下,其广告仍公然将年化利率上限标注为36%,与新规中“禁止通过‘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推高综合利率至36%”的要求直接相悖。反观同行产品“宜享花”,在广告页与产品页均清晰展示年化利率区间及资金来源,合规意识高下立判。

作为“榕树贷款”的母公司,百融云创对广告投放的依赖程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据其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高达6.06亿元,同比增加20%,占总营收比例近38%。公司解释称,这笔开支主要用于“获取增量用户、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巨额营销投入的背后,是其对流量获客模式的深度绑定。数据显示,百融云创营收中占比53.16%的“BaaS-金融行业云”业务,本质就是通过助贷导流收取技术服务费,而“榕树贷款”正是该业务的核心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百融云创一边在财报中强调“技术驱动”,宣称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增加33%“用于加大AI投入”,一边却陷入“重营销轻研发”的悖论。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骤降21.82%,为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虽同比增长41%,但营收增长主要依赖助贷导流业务,研发投入的转化效果尚未显现。这种“AI口号与流量实操”脱节的现状,让其“技术服务公司”的定位备受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榕树贷款”及百融云创旗下另一助贷产品“钱小乐”,长期深陷用户投诉泥潭。在黑猫投诉平台,数千条投诉直指两者“涉嫌收取高额担保费、服务费,实际年化利率超36%”“暴力催收”。有用户反映,通过快手平台跳转“钱小乐”后,又被引导至第三方平台借款,个人信息疑似被多次倒卖;还有用户在“榕树贷款”推荐的平台借款后,既查不到贷款合同,也无法操作提前还款,客服更是失联状态。

这些投诉暴露出的,正是助贷导流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百融云创通过“榕树贷款”“钱小乐”为数十家平台导流,涵盖消费贷、理财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问题平台。在导流过程中,用户常被“一键授权”嵌套的条款诱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多份征信授权书、贷款合同,个人信息沦为产业链中明码标价的“商品”——有媒体披露,线下导流业务中,平台与中介按放款金额收取2%-3%的点位费,还会抽取中介收入20%-30%的分润,用户信息甚至被反编译转手,导致申请贷款后几分钟内就遭遇营销电话轰炸。

随着《助贷新规》施行日期临近,监管对助贷行业的合规要求将全面收紧,“模糊利率”“变相收费”“信息滥用”等行为将面临严格处罚。对于百融云创而言,若仍固守“高息广告获客、流量依赖变现”的模式,不仅可能触及监管红线,还将失去用户信任。当前,助贷行业正迎来“去流量化”的转型浪潮,合规化、透明化已成必然趋势。百融云创旗下助贷产品若不能尽快补齐合规短板,调整业务结构,恐将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

从行业层面看,“榕树贷款”的案例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部分助贷机构“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合规”的侥幸心理。《助贷新规》的核心目标,是规范行业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这要求助贷机构从“流量驱动”转向“服务驱动”,从“高息覆盖风险”转向“精准风控降成本”。百融云创作为上市企业,本应承担起行业示范责任,但其当前的操作却与这一导向背道而驰。

距离《助贷新规》落地已不足百日,留给百融云创及“榕树贷款”整改的时间已然不多。是继续顶风投放高息广告、依赖流量生存,还是正视合规漏洞、推动业务转型,百融云创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发展,也将影响助贷行业的转型进程。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面对“低息诱惑”的助贷广告,更需保持警惕,仔细核查利率、费用及平台资质,避免陷入“高息陷阱”。而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助贷导流业务的全链条监管,彻底清除灰色地带,让助贷行业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初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