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艺术丨刘大石 · 墨荷,挥笔写意,以对西风
刘大石,河北迁安籍,别属西园、澄庐、大石草堂、大石山房;2013年始客京,自由撰稿人,写意派画家。出版:《鉴己》《尘外》《品秩》《西园闲草》。
说 莲
文/刘大石
一
莲花,是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也早已进入到了中华文化境界内,《诗经》与《楚辞》里都吟咏到了莲。
一提到莲,我会更想到另一首诗,一首古老的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西洲曲》还有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古老的诗,诗意确是上头如新。如今又是西风至,又到了采莲南塘秋的时节。每当莲花莲子满池塘时,都会挥笔写意,以对西风。
二
前不久,在宝莲寺做了个《莲花作品展》,讲座时说莲,说到了莲的文化涵义。
还有一个我们整个中土佛学里的早期典故——莲社。东晋时,庐山的慧远法师在东林寺结了个莲社。那个「虎溪三笑」的典故,就在这时这里。慧远法师当时在莲社经常召集各路儒道释三教的高朋来进行雅集。出了寺门前面就是虎溪,溪上有一座桥,每次送客他从来不过桥。有一次,同样住在庐山的陶渊明、陆修静两位去找他喝茶聊天,当时庐山是一个圣地,慧远是佛家,陆修静是道士,陶渊明是儒家,都是顶级的人物。故此故事焦点正在于此。当慧远法师送客过桥时,山上的老虎叫了几声,因为从来没看到他过桥。
其实这个故事应该是后人编的,我考证过这三个人的生卒年份并不特别聚集——慧远法师是公元334年到417年,陶渊明是365年到417年,陆修静是406年到477年。慧远去世的时候陆修静才10岁,所以雅集可能是后人的寄讬。但他寄讬得很好,因为三个人代表了儒释道三教。
三
其实,佛家早已经把莲花作为自己的象征,莲本来在天竺就是莲座,佛一出生就是坐莲,七步生莲。佛家一直把整个精神放在莲上的,清净无尘。
但我们中土最有名的儒家所说的莲,就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作为儒之大者,他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号濂溪,他把莲单独作为大儒的精神寄讬象征来提出了。
道家也如此。比如道家有莲花冠,我们看到《宝莲灯》,哪咤死后,太乙真人用莲花的藕给他塑了身。道家也把莲作为一个完全的载道的道体。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莲作为三教合一的文化象征,不约而同选中了莲花,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四
前些年,在北京有一个书画圈的前辈,他跟我说:“一尊菩萨,手里把着一朵莲,下面踩的是莲座。为什麽?其实我们作为一个画家,还要面对当下,面对目前的俗世。俗世就是淤泥,很琐碎,甚至很不净。佛家讲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其实垢就是净,净就是垢,不二。你看脚站在淤泥里,像荷花,但心里很静很干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存活,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我们脚下踩得多泥泞,心中要永远有理想,要做好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三教同时寄寓荷花的最终核心。
五
唐代李商隐咏莲:「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为什麽愁杀人?还是涉及到生活和生命,生活不堪,生命短暂,所以愁杀人。
陶渊明在《杂诗》第三首写道:“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他也是说荷花。古人在诗文里往往吟咏的都是生命的短暂、时光易逝,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以佛家要了脱生死,就是生死给我们带来那麽多纠结和放不下,而莲花让你放下了。盛开的时候很美,秋天结了莲蓬,还是要得果的,要证道。
这是求道之心。
汉乐府有一首诗《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采芙蓉其实就是一种求道,我认为就是问道之心。采什么?采的就是道。所以芙蓉也好,荷花也好,莲也好,就是一个道。我们之所以坐在莲座上,或者手把芙蓉,或者静对莲花,其实还是向道之心、问道之意。
孟浩然有一首诗:“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还是说的不染。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人说它是禅诗。为什么「映日荷花别样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的红跟别的花是一样红的,之所以别样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这在我们心里。当时林子方被贬去州县做官,杨万里是鼓励他到淤泥里锻炼,但要怀着圣洁之心。
大慧禅师也有一首诗我很喜欢:“一池荷叶衣无尽,满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他说的是修行状态,也拿荷来说事。他认为餐风饮露也能修成道心,而且应该远离尘俗。他唱的是个反调,但我认为反调说的是正事儿——要到尘世中修行,就像常说的,既要到孤峰顶上,也要到红尘浪里,这是人生修行的必由之路。
六
一切万物都有灵,于是,我们种莲养荷,其实那个灵既在花叶上又在我们心里,更在诗句中,在纸上笔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心和天合一了,那一刻就是心里光明了。
我喜欢一句诗:“老来佛法都忘却,独立闲庭数落梅。”
其实,数梅,采莲,格竹,嗅兰,都在这一颗心,挂一幅画,焚一炉香,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多好。
本文整理自讲座稿
白头偕老-纸本水墨-100×34cm-2025
不染-纸本水墨-100×34cm-2025
独享清幽-纸本水墨-100×34cm-2025
濠上观鱼-纸本水墨-100×34cm-2025
寂静开天籁-纸本水墨-100×34cm-2025
开门看荷一片清风-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莲花过人头-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莲开-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莲开并蒂-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连年有余-纸本水墨-100×34cm-2025
听荷-纸本水墨-100×34cm-2025
斜风细雨-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连年有余-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荷叶罗裙一色裁-纸本水墨-100×34cm-2025
水木湛清华-纸本水墨-100×34cm-2025
有鱼-纸本水墨-100×34cm-2025
莲爱晚风时-纸本设色-100×34cm-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