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换帅自救:华为智驾赋能+荣耀系高管加盟,胜算几何?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面对市场拓展的乏力与销量的持续低迷,深蓝汽车选择了一条看似“果断”实则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换帅。近日,荣耀前中国区CMO姜海荣的加盟,并出任深蓝汽车CEO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但能否真正挽救深蓝于水火之中,尚存巨大疑问。
数据显示,今年8月深蓝汽车实现全球交付2.82万辆,同比增长40%,环比增长4%,其中主力车型深蓝S05连续3个月销量突破1.1万辆。1—8月累计销量达19.8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64.6%。按邓承浩此前公布的目标,深蓝汽车2025年总销量目标为50万辆,其中国内40万辆,前8个月19.86万辆的成绩仅完成年度目标的39.7%。
深蓝汽车近期在市场营销上的种种“创新”之举,非但没有赢得市场的掌声,反而将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直接阴阳竞品的电梯广告,到给车主车机投射广告的“神操作”,再到买车送员工“离职”的荒诞促销,深蓝的一系列操作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车机广告的推送,更是触碰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此前已有先例因车机广告被骂上热搜,深蓝却依然我行我素,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决策背后,暴露出的是深蓝汽车高层对市场需求的误判和对消费者体验的忽视。仅仅因为高层在调研中发现用户不知道权益,就一拍脑袋决定通过车机广告广而告之,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严重破坏了品牌形象,让消费者对深蓝的好感度大打折扣。
如果说营销上的乱象还可以通过调整策略来弥补,那么深蓝汽车在产品策略上的失误,则是其销量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从深蓝SL03的多次降价,到S07的快速迭代与降价,再到G318车型的承诺不降价却迅速打脸,深蓝的产品策略显得混乱而无序。
以深蓝S07为例,上市仅7个月就推出新款,并新增自研智驾系统且降价5000元,随后在“换代”时更是降价3万元清库存。这种频繁的价格变动,不仅让已购车的车主感到被背叛,也严重影响了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黑猫投诉平台上近400例的相关集体投诉,就是消费者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而深蓝G318作为一款瞄准热门细分市场的产品,本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却因产品定义模糊、配置迷惑而未能有效契合定位人群。消费者吐槽其“越野不野,家用不软”,这样的产品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面对营销与产品的双重困境,深蓝汽车选择了跨界换帅这一看似“大胆”实则充满风险的举措。荣耀前中国区CMO姜海荣的加盟,无疑为深蓝汽车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能否真正力挽狂澜,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上,跨界高管成功拯救企业的案例并不多见。深蓝的亲兄弟阿维塔就曾尝试过挖来跨界高管王蔺担任CMO,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王蔺在苹果、洲际酒店、香奈儿等知名企业的营销经验,并未能转化为阿维塔的市场成功。同样,小鹏、零跑、极氪等车企也曾挖来手机、零售等行业的高管,但大多负责传播或营销,直接跨界来当CEO的却从未有过成功案例。
深蓝汽车此次换帅,虽然展现了其改革的决心,但若仅凭一个跨界CEO就期望能扭转乾坤,显然过于乐观。毕竟,企业的成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更需要整个团队的协同努力与系统性的改革。
在营销与产品双双失利的情况下,深蓝汽车选择了深度抱紧华为这一策略。“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驾”的品牌策略,看似高大上,实则暴露了深蓝在技术上的短板与品牌上的迷茫。
然而,即便深度抱紧华为,深蓝也未能与华为在营销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无法借助华为的品牌影响力来提升自己。而此次与荣耀的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但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仍需时间验证。
深蓝汽车此次换帅自救,虽然展现了其改革的决心与勇气,但面对营销乱象、产品策略失当等多重困境,仅凭一个跨界CEO与深度抱紧华为的策略,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蓝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或许,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改革与团队的协同努力,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否则,即便是左手华为右手荣耀,也不过是无计可施下的权宜之计,最后难免留下一地鸡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