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乳业第一股”到营收四连降,光明乳业能否迎来破局曙光?
在乳制品行业风云变幻的激烈角逐中,光明乳业,这家曾经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耀眼光环的老牌劲旅,如今却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泥沼。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交出营收利润双降的半年报,营收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5%。这份财报,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敲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危机信号,更折射出乳制品行业在周期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所面临的集体挑战。
核心业务失速,海外子公司成“沉重包袱”
光明乳业以低温鲜奶业务起家,液态奶业务长期是企业营收的“核心引擎”,贡献超五成营收。自2021年起,液态奶行业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原奶需求增长滞后于牧场扩产速度,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系列因素如同多米诺骨牌,给光明乳业业绩踩下“急刹车”。
自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掉头向下,营收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收入同比大幅下降8.64%,占总收入比例约53.09%,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主因。
不过,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产品凭借新鲜、安全的特点,在部分区域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公司不断加大在低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能力,为低温鲜奶业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调整的压力,仅靠现有的优势能否支撑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仍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作为光明乳业的大本营,曾经是其稳固的市场堡垒。但如今,这一优势地位却在逐渐动摇。上半年,上海地区经销商数量增至589家,这本是拓展市场的积极信号,然而该地区营收却同比下降6.93%,成为销售降幅最大的区域。
消费者反馈光明优倍5.0牛奶味道与以往差异明显,而口味作为乳制品消费的关键决策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同一把利刃,侵蚀着品牌的信任度。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投诉包含“光明牛奶”关键词,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这无疑给光明乳业的品牌形象带来沉重的打击。
除了核心业务失速,光明乳业的子公司表现有喜有忧。
2021年,光明乳业以6.12亿元收购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60%股权,旨在布局西部奶源、抢占西北市场。然而,2022-2024年小西牛扣非净利润未完成业绩承诺,核心原因是乳制品消费短期承压与市场竞争加剧。尽管收购为光明乳业拓展西部市场渠道,但目前来看,其业绩表现尚未达到预期。
更早布局的海外子公司新莱特则成为长期拖累业绩的沉重“包袱”。2025年上半年,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39.50亿元,但净利润仍为-0.63亿元。新莱特不仅未能为光明乳业创造盈利,反而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2024年6月,光明乳业全资子公司向新莱特提供1.3亿新西兰元贷款。同时,新莱特占用光明乳业境外资产71.3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31.49%。
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新莱特成为光明乳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新莱特的问题,实现海外业务的扭亏为盈,是光明乳业亟待解决的挑战。
错失全国化红利,陷入竞争对手“围剿”困局
光明乳业曾是国内最早以“新鲜”为核心卖点的奶企,其前身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凭借“巴氏鲜奶”在上海地区站稳脚跟。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光明乳业错失全国化红利窗口,逐渐陷入被竞争对手环伺的困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光明乳业在基础白奶领域基本被伊利、蒙牛两大全国性巨头垄断。虽然低温乳制品、奶酪等细分赛道仍有增长空间,但随着君乐宝、新乳业等全国性龙头以及燕塘乳业、卫岗乳业等区域性龙头的不断蚕食,光明乳业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在低温奶市场,伊利、蒙牛上半年销售额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与光明乳业的差距不断拉大。尽管光明乳业不断推出系列创新产品,如光明新鲜牧场A2INF牛乳、纳滤高蛋白如实等,但从业绩反馈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上半年,光明乳业的液态奶业务遭遇挫折,比去年同期少卖了近6.25亿元,这无疑给光明乳业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此外,在上海市场,光明乳业同样面临蒙牛、伊利等全国性品牌的强势竞争。这些品牌通过更广泛的产品线和大规模的营销投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本地新兴品牌和进口乳制品也在细分领域形成挤压,导致光明乳业在大本营的营收出现下滑,市场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如何巩固上海市场这一核心阵地,抵御竞争对手的强势进攻,同时积极拓展全国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光明乳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频繁换帅又高管涨薪,战略“摇摆”失人心
管理层的稳定性是企业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关键基石。然而,光明乳业的第一任董事长王佳芬卸任后,公司核心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方向也随之摇摆不定。
王佳芬之后,郭本恒接任董事长,期间成功打造“莫斯利安”“畅优”等爆款产品,并主导收购新莱特,推动光明乳业重回增长轨道,让市场看到复兴的希望。然而,2015年郭本恒因贪污受贿问题落马,公司管理层陷入动荡,战略执行受到严重影响。
2015-2021年,光明乳业6年间3次换帅,却始终未能重现往日增长势头。2021年,黄黎明接任董事长时恰逢乳业下行期,不仅未能扭转局面,2022-2024年公司营收持续下滑,业绩目标连续三年未完成,且每年目标都在下调,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在公司业绩萎靡、员工面临降薪减员压力的背景下,高管薪酬却“逆势上涨”。
2022-2024年,董事长黄黎明税前报酬总额从86.8万元增至172.8万元,两年实现翻番;总经理贲敏报酬从114.8万元增至164万元,涨幅43%。这种“高管涨薪、员工降薪”的反差,遭到投资者和网友的广泛质疑,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形象。
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平衡高管薪酬与员工利益、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是光明乳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产品、品牌、渠道齐发力,能否破局而出?
面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挑战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光明乳业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破局之路。
在产品创新方面,光明乳业加大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提升研发费用的投入,同比增加41.49%至6223万元,主要用于工厂创新。光明乳业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针对健康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消费趋势,开发更多功能性乳制品,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以差异化产品赢得市场。
在品牌建设方面,光明乳业通过联名Manner咖啡、赞助上海电影节、官宣吴磊为光明优倍代言人等活动,试图通过核心产品与年轻人对话,提升品牌热度。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光明乳业需要持续加强品牌传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在市场布局方面,长期以来,光明乳业对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市场过度依赖,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明显。随着上海市场趋于饱和且营收下滑,光明乳业需要加快全国市场的拓展步伐,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提升市场份额。同时,要加强对区域市场的深耕细作,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渗透率。
在数字转型方面,面对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挑战,光明乳业需加快推进数字化变革进程,以此提升运营效率。通过数智化改造,能够实现生产、物流、管控等环节的优化协同,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光明乳业,这位曾经的中国乳业巨头,如今正伫立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暗藏机遇。但无论如何,它唯有在战略层面保持高度的坚定与连贯,以长远目光和稳健步伐,精心规划每一步的发展路径,方能在重重困境中寻得转机,重拾昔日辉煌。而这一路,不仅考验着光明乳业的智慧与勇气,更承载着无数消费者对它的期待与信任,未来究竟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