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教育,谁才是真正的师者?
编者按:每年教师节,我们都在赞美与感恩。但今年,笔者在目睹诸多教育乱象后,开始追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她通过回顾生命中真正的“恩师”,给出了一个动人的答案:教育是一场爱的接力,真正的师者,是用行动诠释美好品质的每一个人。本文,是致敬,更是呼唤。
又是一年教师节,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一段关于“老师”的共同记忆。它或许源于一位亲人、一位恩师,抑或是成长路上曾点醒我们的前辈的身影。这份记忆,凝成我们对“师道”最本真且最温暖的信任,悄然滋养着我们生命的底色。
每当朋友圈开始弥漫感恩气息时,我总想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向那些照亮我人生的良师益友表达敬意。然而,近年来网络频频爆出高校教授权色交易、中小学教师失德失范的新闻不禁让我愤怒又困惑。这些都让我陷入沉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的人,才能配得“老师”之名?
教育的困惑与期待
新学期伊始,女儿刚入幼儿园的同事,每天的喜怒哀乐似乎都与那个陌生环境系在了一起。她会为老师发来孩子拽着衣角做游戏的照片而欣喜,也会为孩子中午只吃了半碗饭而焦虑;儿子要进入大学的堂姐,则操心孩子第一次出远门,能否独立照顾好自己。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大学,“教育”和“老师”的意义都藏在每一位父母最深的期待里。我们社会的信任成本如此之高——我们几乎是捧着自己最脆弱的珍宝,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全部善意,将它置于素昧平生者的手中——这或许是现代社会最“无奈”,也最珍贵的信任。
回首来时路:我生命中的真正师者
今天,回望自己来时的路,那些用生命影响过我的人,带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逐一清晰地站在我的记忆里。
启蒙之师:赠我以星辰,赋我以远志。我的第一位人生导师李松珍老师,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她有一双炯炯有神、会说话的大眼睛,似乎能看透我们每个人的小心思。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冬天,我被开水烫伤了腿,她不仅到我家给我补课,还鼓励我练毛笔字去磨练心境。毕业时,她送全班同学每人一首诗,送给我的是:
“丹心映天碧,凤飞彩云追。岁月催人思,一辈胜一辈。有志者,事竟成。无志空活百岁!”
当年的稚嫩,对工整对仗下的深意似懂非懂。但我一直明白,她知道我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希望用这些璀璨明亮的意象将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埋进我心灵的土壤。也是在她的影响下,我刻苦学习,带着两个妹妹一起保持班级第一。她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浪漫和初心不仅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描绘一片碧空万里,鼓励他们展翅翱翔,赠予一个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和想象。
铸魂之师:予我以淬炼,赋我以脊梁。带着对“碧空”的向往,我走进了中学。初四毕业班的班主任王巧珍老师是让我望而生畏的。她是物理老师,而我的物理偏偏是所有学科最弱的。当年,父亲事业受挫,家庭突遭变故,猝不及防被卷入现实风暴的我,几度坠入自卑的谷底。但她得知我的境况后,并未给予温言软语的安慰,而是选择了一种至今想来仍令我“恐惧”的托举方式:她要求我每天必须选出自己不会的物理题目,站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讲解。那一刻,讲台如山。战战兢兢、面红耳赤的我,在她期待的目光和同学们的注视下,剥开了对难题的重重恐惧,也磨厚了脸皮,淬硬了脊梁。她让我懂得,出丑亦是成长的勋章。教育并非仅有和风细雨,更是那份笃信你能行的“逼迫”与“淬炼”。在任何逆境中都能稳稳挺立、并敢于向世界发出自己独特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那一年,我考上了被誉为县城“清华北大”的重点高中,成为全村第一个叩开那所校门的女娃。那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便是对她最深的致敬。
点灯之师:予我以微光,赋我以苍穹。那个九月,我像一粒被风吹进深谷的种子,在精英汇集的重点高中里,第一次咀嚼出迷失的滋味。周围是从各乡镇选拔而来的佼佼者,在教室角落,凝望着窗外陌生的天空,我仿佛听见自己微不足道的心跳,即将被这片新天地吞没。直到高一班主任刘毅敏老师让我们执笔抒怀。作文题目已然模糊,但当他手持校报,在班上朗读我的文章时,那一刻,被文字照亮的是一个少女怯懦的灵魂。也是在那年九月,我被推选为班级宣传委员。因着那印成铅字的文字的照耀,我开始迷恋汪国真、余秋雨、席慕蓉等作家。那些最初为“完成任务”而借阅的书籍,也渐渐化作自我发现的航船。我开始在笔记本上偷偷写诗,在周记里大胆评论,甚至尝试用不同文体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多年后我才懂得,老师当年念出的不仅是一篇作文。他以一个简单的动作,为迷途者点亮了一盏灯——那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路。而教育最深刻的魔法,往往通过这些“无心插柳”的瞬间打开了学生门心中的窗,每一扇窗外,都通往更加辽阔的可能。
引航之师:唤我以使命,赋我以仁心。2003年,我踏上青藏高原,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为我展开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苍穹,更是精神上的无垠之境。大学的讲台,呈现了教育最为深邃和高远的形态。开学第一课,儒雅风趣的教授这样介绍自己:“我姓邸,名平伟。如果你能记住平凡而又伟大的意义,就一定能记住我名字。”他将自己的姓名化作一堂关于人生价值的启蒙课,让我们懂得,一切学问的起点,终将回归于“人”的本身。后来,在李琼老师的咨询室里,我学会了与自我的困惑和解;在张小玲老师的心理学课堂上,我第一次听懂了“人生课题”的真正含义,明白了“未来是由自己定义的”。他们的话语,轻如耳语,重若千钧。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的引路人。他们共同为我完成了教育最后、也是最深刻的一环——唤醒。他们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善意与使命,让我坚信: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都能够,也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这个世界。工作后,我努力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在此过程中,收获了无数爱的回馈。是的,教育的至高境界就是“唤醒”——唤醒一个人,使她甘愿且能够成为照亮他人的一盏灯,让爱与敬畏绵延流淌。
真正的教育:无处不在的爱的接力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校里,“九三阅兵”是教育;在单位,立足岗位做贡献是教育;在家庭,我们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尊老爱幼也是教育。教育根植于孩子的每一次实践作业,也驻足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路口。纵观我的求学时期,成长的每一步都有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唯独没有上过幼儿园。但我想,那些能日日与最天真无邪的孩童为伴的人,必然也理应用最干净的双手托起“人之初”毫无保留的信任与依赖,灵魂也会受到更明净和纯粹的滋养。
诚然,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有人不再笃定守望于这条职业道路,但更有更多无数真正无愧于“师者”之名的人,在传承教育的真谛。教育之场域,就在每一天真实的生活里。真正的教育,是一场爱的接力。它不会因某个角色的失格而终止,人类精神的薪火相传,让每一个曾被光明照亮的人,最终都心甘情愿地,成为新的举火者。
师者,不在于他们是否名为“老师”,而在于一个人如何以自身行动“诠释”并“践行”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好品质——诚信、尊重、责任与爱。那些身体力行着的人们,正是通过无数个温暖的瞬间,将这些品质镌入学生的心魂,成为我们对抗黑暗、并最终成为光本身。
致敬真正的师者
我的外公、舅舅、小姨、表妹,都是老师。我的妈妈,也曾是一名乡村教师。“老师”这两个字,于我而言,早已不止于一份职业,而是一种家族的血脉,一种情感的图腾。
曾经,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如今,我虽未走上那座三尺讲台,却因为两位挚友替我圆梦而倍感欣慰。在这个特别的瞬间,突然开始对那些因内心匮乏和贪婪而迷失的“双面人”生出悲悯,因为他们可能从未真正体验过教育所能赋予人的内在力量与完整人格。于是,心中少了愤懑,唯有无尽的感恩。
在这个特别的教师节,致敬,生命中所有真正的师者。更祝福,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选择了用善意、初心与智慧去坚守“教育”的人——你们,才是真正的老师。
作者:崔丹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