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送营收利润双降、订单量萎缩,“一对一急送”王牌为何失灵?
在即时配送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曾经凭借“一对一急送”模式崭露头角的闪送,如今却陷入了业绩下滑的泥沼。8月19日晚间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业绩,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闪送发展路上的危机信号。
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闪送营收10.2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1.77亿元下滑12.91%;毛利润同比下滑3.39%至1.23亿元 ,净利润为5349.5万元,同比下滑9.51% 。今年上半年,闪送总营收同比下滑13.1%至19.85亿元;净利润为432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65.05%。这样的业绩表现,与闪送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溯闪送的发展历程,2014年成立的它,凭借独特的“一对一急送”差异化模式和高品质服务,迅速在即时配送服务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明星公司。2024年10月4日,闪送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更是其发展的高光时刻。然而,上市后的闪送却未能延续此前的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年报显示其全年营收微降,净亏损1.465亿元 ,而2025年第一季度依旧延续颓势,净亏损1030万元。
是什么原因导致闪送业绩持续下滑?从外部环境来看,闪送正面临着多方的激烈竞争。在其专攻的“一对一急送”细分赛道,众多即时配送企业纷纷加码。达达的专人直送服务、美团的“一对一直送”跑腿、顺丰同城升级推出的独享专送,都在分食这一市场蛋糕。这些竞争对手,凭借各自的优势,不断挤压闪送的生存空间。美团依托其强大的外卖业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配送网络;顺丰同城则凭借顺丰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和物流底蕴,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而在“外卖大战”的影响下,整个即时配送行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背靠阿里、美团、京东三大巨头,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大涨。美团、淘宝闪购、京东外卖等平台合力将即时零售日订单峰值拉升到2亿的历史天量。巨头们持续加大对即时零售业务的布局,不仅拓宽了即时物流的应用场景,还在配送时效上不断内卷,从半日达、小时达一路发展到半小时达、秒送、快速达等服务。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闪送却未能及时抓住即时零售赛道的机遇,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
从内部因素来看,闪送的运营费用高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今年第二季度,其总运营支出为1.03亿元,同比增长22.15% 。销售和营销费用、一般和行政费用的增长,进一步压缩了闪送的利润空间。闪送在财报中解释销售和营销费用增长主要归因于基于股份的薪酬支出增加;一般和行政费用系专业服务费用的增加以及基于股份的薪酬支出增加。但无论原因如何,过高的运营成本都对闪送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尽管截至今年6月30日,闪送拥有约292万闪送员,业务覆盖中国297个城市,配送人员和覆盖城市有所增加,但订单量却出现萎缩,这也是当季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第二季度,闪送完成订单量6480万单,与2024年季均订单6925万单仍有差距。闪送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订单量减少,但这背后也反映出其在市场竞争中应对策略的不足。
物流快递专家赵小敏指出,闪送上半年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指向其上市以来并无明确经营策略调整,尤其在今年上半年各类国补促消费、外卖大战加剧竞争的情况下,闪送仍未能有效把握变革机会。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闪送股价的一路下滑,正是市场对其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的体现。
对于闪送而言,未来的路充满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闪送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强化“一对一急送”的差异化优势,提升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用户。另一方面,闪送还需优化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费用对利润的侵蚀。在即时配送与即时零售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闪送更要积极布局即时零售赛道,拓宽业务场景,寻找新的增长点。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其他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而且,闪送的品牌影响力在与巨头的竞争中相对较弱,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需要闪送拿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行动。
闪送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和内部运营问题,那么其在即时配送行业的地位将岌岌可危。未来,闪送能否走出困境,实现业绩的反转,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