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消金靠处置不良“粉饰”业绩,线下短板仍未破局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09 09:32

2025年上半年,兴业消费金融以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增长213.43%的成绩,看似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但拨开这层亮眼数据的外衣,诸多深层次问题仍亟待审视,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与业务模式的稳定性,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过往“风暴”余波未平

回顾2024年,兴业消金可谓深陷泥沼。净营业收入101.17亿元,同比降低9.47%,营收增长的引擎熄火;贷款和垫款总额缩水至819.37亿元,同比下降5.18%,业务扩张步伐严重受阻。而最致命的一击,是高达76.97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这笔巨额拨备计提,如同一头凶猛的“利润吞噬兽”,直接吞掉了93.72%的拨备前利润,净利润仅录得4.3亿元,较上年同期爆跌76.82%,在头部消金机构中业绩下滑一骑绝尘 。

资产质量更是亮起了“红灯”。202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24亿元,不良率2.93%触及新高,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暴涨62.3%至33.8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潜在风险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冲击公司的运营根基。

“V型”反转的成色几何?

进入2025年上半年,兴业消金净利润的大幅增长确实引人注目。但仔细剖析,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密集的不良资产处置。上半年累计转让不良资产48.62亿元,位居行业第二 。大规模的不良资产甩卖,虽然优化了资产负债表,释放了利润空间,但这更像是一种“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而非业务良性发展带来的增长。

从业务模式来看,兴业消金长期坚持的“线下为主,线上为辅”路径,在当下环境中短板尽显。线下大额信贷平均单笔贷款14.16万元,占贷款总量达69.43% ,运营成本高企,在居民收入预期转弱时,催收压力剧增。线上业务虽占比提升至30.57%,但平均单笔仅0.6万元,规模效应微弱,难以弥补线下业务的业绩窟窿。当外部经济环境和居民收入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善时,这种业务结构下的业绩增长又能持续多久?一旦不良资产处置的红利耗尽,后续增长动力在哪里?

政策利好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的出台,兴业消金成功入围,看似迎来了新的曙光。然而,政策落地与实际业务发展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变数。虽然兴业消金已发布公告推进贴息工作,但如何制定合理的操作指引与实施细则,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业务增长,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并且,政策利好并非兴业消金一家独有,同样入围的蚂蚁消金、招联消金、中银消金等竞争对手,也在积极布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兴业消金能否脱颖而出,分得一杯羹,尚需打一个问号。此外,政策的持续性也难以保证,一旦政策退坡,业务是否会再次陷入困境?

兴业消金上半年的业绩反转,或许只是短暂的“纸面繁荣”,远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复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业务模式的弊端,提升资产质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不良资产处置与政策扶持。否则,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兴业消金仍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