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50岁男性要重视定期筛查
中原网讯 “50岁以上男性每年只需抽一管血,做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即可筛查前列腺癌。”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兼科室主任丁德刚表示,前列腺癌的早筛和规范治疗已进入新的阶段,需结合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与患者全周期管理,构建科学的应对体系。
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 早期几乎没症状
根据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增前列腺癌病例数约为13.4万例,死亡病例数约为4.75万例,其发病率已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第7位,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来看,大多数前列腺癌比较懒惰,进展缓慢,好发于老年男性,尤其是60-65岁的男性发病率最高。”丁德刚说。
前列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男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早期前列腺癌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早期根本感觉不到身体有什么异常。即使有些不适,比如尿频、尿急、尿流变细等,也很容易被当作是普通的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来处理,很多人就没当回事,觉得是“年纪大了,前列腺出问题很正常”,从而耽误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定期检查能发现早期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这个“隐匿杀手”虽然狡猾,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中老年男性平日里一定要多关注身体的“小信号”,别把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尿路问题不当回事,一旦发现尿液颜色变红,或者骨头莫名疼痛、淋巴结肿大,更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定期检查是 “对抗” 前列腺癌的关键防线,尤其是PSA检测和直肠指检。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在实际临床中,不乏患者因骨折、转移等并发症就诊时才被确诊。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PSA检测;若存在前列腺癌家族史,建议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至45岁,若家族中有BRCA基因突变,则应从43岁开始定期检测。若PSA异常升高,还需结合磁共振影像、组织穿刺甚至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诊。
早期病情发展慢 但治疗需全程管理
在治疗进展方面,前列腺癌是一种对雄激素高度依赖的肿瘤,去势治疗是治疗基石,但近年来治疗理念已从“单药去势”走向“联合治疗”。丁德刚介绍,早期手术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实现“流控、尿控、性控”三方面兼顾,即切除肿瘤、保持排尿功能和尽量保留性生活质量,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第二代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正逐步成为临床一线的重要选择。这类药物能有效延缓肿瘤进展,其中部分方案中位总生存期可超过8年,疾病进展风险下降超过六成。
“前列腺癌早期虽然发展进程慢,但是是一种需要全程管理的疾病。”丁德刚主任提醒,即便经过手术或药物控制,患者仍需长期随访和用药调整,避免复发或进展。
日常喝够水不憋尿 远离前列腺癌
遗传是前列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对预防前列腺癌和增生等病变,同样重要。
坚决不憋尿 憋尿会对前列腺产生挤压,使其持续充血,还会影响膀胱壁的弹性。所以,请把“不憋尿”刻进脑袋里。
能站会就别老坐着 久坐、长时间骑自行车,同样可使会阴部、前列腺慢性充血。持续坐姿最好不超过50分钟,骑车等红绿灯时可以下车走一走。
喝够水防感染 饮水少,尿液浓缩,尿内有害物质积聚在尿道前列腺部,易造成损伤。每天喝水至少1500毫升,白天尽量两三个小时排一次尿。
前列腺癌的防治,关键在于“关口前移”,不仅要依靠医学系统的完善,更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专家强调,男性群体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应增强健康意识,主动参与年度体检,而不是等到症状出现才“被动就医”,早筛、早诊、早治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