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进退失据:从冠军到掉队

高见科技论 原创

2025-09-08 10:49

  

曾经的“新势力冠军”理想汽车,在刚刚过去的8月,跌下了神坛。

28529辆的月交付数据,同比暴跌40.72%,不仅创下今年最大跌幅,也让理想连续第三个月跌出新势力前列。比不过零跑、问界、小鹏,连蔚来和小米也已经完成反超。那个曾靠“冰箱彩电大沙发”爆红、连续十个季度盈利的明星车企,如今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再发布周销量,也不再回应市场质疑,只在财报里默默守着那条20%的毛利线。

这并不是一家“出不了车”的公司。理想账上还躺着超过1069亿元现金储备,上半年净利润17.43亿元,毛利率高达20.3%。但理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有没有钱”,而是“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

纯电新车i8定价混乱、高开低走;MEGA虽有用户,但太小众;压轴的i6还未上市,销量压力已然压顶;组织重组、渠道改革、战略转型全面上阵,但效果未现。

理想开始不再理想的那一刻,不是销量下滑的那天,而是当它自己也拿不准,是该守利润,还是拼用户;是该冲规模,还是保品牌。

从行业唯一盈利的希望,到走在十字路口的焦虑选手,理想,站在了攻守抉择的临界点上。

一|i8失守:进攻的第一场硬仗,理想输了    

“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CEO李想在中期业绩会上的这句吐槽,看似轻描淡写,其实道出了理想目前最核心的困境:理想已经不再主导战局,而是被动应战。

最典型的,就是i8。

这是理想继MEGA之后推出的第二款纯电车型,也是其首款六座纯电SUV,承担着“打破增程路径依赖、进攻主流纯电家庭市场”的重任。理想给了它很多厚望——零重力座椅、冷热双向冰箱、全域800V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几乎把所有“家庭出行科技幻想”都堆了上去,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优势,在纯电时代复制一遍。

但第一仗就输了。

发布一周就被迫调价,从三版本并一为Max版本33.98万元,并赠送1万元铂金音响,变相承认了定价策略“走错了”。更尴尬的是,定价调整之后,理想官方也未再公布i8的大定订单数,而问界M8纯电版同一时期上线,两小时内大定就突破7000台,余承东甚至直接喊出“纯电之王”。

比拼数据,i8续航表现更强,33.98万元可选720km长续航,价格也略低。但现实并不在乎“谁跑得远”,而在于“谁先让人下单”。问界M8背靠华为渠道与品牌热度迅速出圈,理想i8却在“撞卡车”舆情漩涡中持续发酵,成为舆论焦点。卡车事件的本意是展示安全性,却反被质疑“过度营销”“消费悲剧”,最终不得不发布联合声明、收尾道歉。

更令理想难受的,是乐道L90。作为蔚来旗下新品牌的首款纯电SUV,乐道定价更低、交付更快,补贴完后30万出头的价格直插i8腹地。“打家庭牌”,理想是老玩家;但“打价格战+效率战”,理想现在根本打不过。理想原本计划9月i8交付8000-10000辆,而乐道早已提前完成目标。一场贴身肉搏战,结果是一败涂地。

相比之下,MEGA虽然在上市之初被吐槽“像棺材板”,但它起码在50万+高端MPV市场有用户心智基础,有独占性。而i8面对的是竞争最激烈、用户最理性的中高端纯电家庭市场,一点闪失都会放大为全网舆论风暴。

更何况,i8最大的卖点——800V高压补能系统、城市纯电通勤体验——都属于“用过才知道”的优势,难以在第一印象中打动用户。而理想最擅长的“营销造势”打法,反而在纯电赛道变成了“累赘”。

这场仗,是理想主动发起的进攻。但从发布到调价、从营销翻车到销量沉寂,整个过程就像一记沉重的“反噬”。

理想并不是没有产品力,但它低估了“进入纯电战场”的难度,也高估了自己作为品牌的号召力。在这个大家都卷空间、卷智能、卷能耗的时代,理想的“家庭优势”已经不再是壁垒,而变成了众人模仿的共识。

而当你曾经是领头者,如今却被后发对手全面围剿,打不好一仗就不是“滑铁卢”,而是可能会改写整条战略路径。

i8本该是理想告别“增程依赖”的开局之作,却变成了被迫“仓促补课”的第一道考题。

二|利润守住了,信心守得住吗?    

从财报来看,理想的“表面功夫”做得还不错。

2025年上半年,理想营收561.72亿元,同比仅下滑2.0%;净利润17.43亿元,同比小幅上涨2.8%;毛利率20.3%,仍处于新势力头部水平。这意味着,理想在营收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硬是靠管控成本,稳住了利润。

更细拆的话,理想削减了研发和销售费用。2024年上半年研发支出61亿元,到2025年同期降至53亿元;销售费用也从58亿元降至52亿元。少花钱,多省事,让理想连续11个季度盈利的记录得以延续。

从财务报表来看,这是一家“经营能力很强”的车企。但问题在于,这份盈利,是靠“节流”守出来的,而不是靠“爆款”撑起来的。

因为与此同时,理想的交付数据已经拉响警报:7月3.07万辆,8月2.85万辆,两个月连续下滑,且同比降幅均超过40%。为了达成9万-9.5万辆的三季度目标,9月必须冲上3.1-3.6万辆,而这部分重担正压在尚未交付的i6身上。

更令人焦虑的,是经营性现金流的变化。2025年上半年,理想的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达47.4亿元,投资现金流流出111.9亿元,这意味着账面上的1069亿元现金虽然还很“厚”,但现金池已经开始“见底冒水”。

理想CFO李铁的解释是“付款周期调整”,过去对供应商账期是3-4个月,现在改成了60天,导致二季度集中支付去年底的账款。但就算如此,也无法掩盖理想已经进入“吃老本”状态的事实。

“保利润”这件事,对资本市场很有吸引力,但对消费者并不重要。对用户来说,感受到的是——车还在降价,配置缩水,服务变慢,交付推迟。原本靠“宠粉”圈起来的社区,如今开始被各种“负面二创”视频填满,从“L系列车主素质”到“高速服务区占位”,理想的品牌路人缘正经历一次滑坡式瓦解。

尤其在“卡车事件”之后,理想试图用“补偿金+道歉声明”安抚舆论,但用户更在意的是:“你到底想证明什么?”

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建立很慢,崩塌很快。从ONE到L9,理想的成功来自于家庭用户对“稳”“安全”“贴心”的长期认知。但当产品战略开始混乱,市场话语逐渐模糊,这种认知也变得不再牢靠。

而这时的理想,正在两难中拉扯:如果继续守毛利率,就必须控制价格、克制升级,甚至牺牲爆款节奏;但如果为销量妥协定价,又会压缩利润、稀释品牌力,影响老车主信任感,甚至直接反噬资本市场的估值预期。

更关键的是——这场信任危机,并不是因为产品力不够,而是理想没有明确告诉用户,它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是继续做“家庭第一车”,打扎实基本盘?还是转身拥抱“科技纯电”,挑战更广人群?用户不怕你选择哪条路,他们怕的是你左右摇摆、节奏混乱、行动不果断。

一旦品牌定位开始动摇,哪怕盈利,还能叫“成功”吗?

三|i6押注,理想还有进攻能力吗?    

理想不是没想进攻,但自i8失手后,下一张能打出去的牌,只剩i6了。

这款车还没正式上市,舆论已经卷了三轮。先是“低于23万”的定价传闻引发关注;紧接着是供应链透露的月产能目标高达2.5万辆,而李想对外口径却是“9千到1万”;再之后,是内部将其视为“重回爆款轨道”的唯一可能性。

这意味着,i6不仅仅是又一款新车,它是一场豪赌——赌理想能不能把“理想ONE时代的爆款逻辑”在纯电市场再复制一次。

i6的产品思路非常明确:用大空间、高配置切入20万-25万元主流纯电轿车市场,正面刚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小鹏P7、深蓝SL03这些“神仙打架”的玩家阵营。延续L系列大五座优势,把轴距拉到2950mm以上,再叠加理想的新一代智能座舱,试图用“家庭科技旗舰”重构心智。

但问题是,这条赛道太卷了,理想入局太晚了。

在理想还在调整SKU、回归“单一爆款”的时候,小米靠SU7打造现象级出道,小鹏已经用XNGP建立起智能驾驶护城河,哪怕蔚来都通过多品牌体系拉出了“15万-80万”的价格梯度。理想想进攻,面对的是早就布满陷阱的红海,而不是空白市场。

它能靠i6打回来吗?可能有机会。但如果再失手,那不只是销量掉一块,而是整条纯电路线都会被迫“踩刹车”。

理想不是没在准备Plan B,比如讲AI的故事。

中期业绩会上,CTO谢炎亲口确认:自研芯片已流片、回片,正在车规测试,计划明年上车。李想更是放话:未来两年要把VLA系统的行车安全性提升到人类驾驶的10倍,最迟2027年实现L4自动驾驶。

从时间表来看,确实比小米、哪吒、零跑等玩家都早一点。但AI这事,光有时间线不够,还得有用户感知。理想过去擅长做“用户理解者”,而AI场景讲不好,很容易被贴上“技术保守”或“忽悠”的标签。

还有出海。理想已经在德国、美国设立研发中心,明确中东、中亚、欧洲为重点市场,目标是2026年起所有车型按全球法规开发。但这件事,蔚来、比亚迪、哪吒、小鹏都在做,甚至小米也在铺渠道,理想的差异化暂时看不出来。

说到底,理想的问题不是没有进攻意愿,而是进攻的节奏、策略和资源配置,都不像一个早已盈利、账上有千亿现金的成熟车企。

一边收缩SKU,一边押注爆款;一边讲智能故事,一边没拿出场景体验;一边守住毛利不放,一边又靠降价打量……这是一套典型的“资源分散型进攻体系”:看似全面开花,实则每一个点都没形成势能。

理想已经不是2022年的理想了。那时它还能靠一个L9打穿市场、靠一个家庭标签锁住用户。但今天,竞争对手都学会了理想曾经擅长的打法,而理想却在试图“复制自己”,却没意识到,真正需要复制的不是产品形态,而是那种破局的勇气。

i6,是一场不容再输的仗。如果这一仗也没打成,那“理想还能不能讲故事”,这个问题,恐怕连李想自己也得重新回答。

结尾|站在攻守之间,理想必须选边站队    

理想正在被拉入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

这个阶段,不再是“谁先讲出爆款故事”,而是“谁能把故事讲下去、做出来、站稳了”。从增程之王到纯电焦虑,从爆款车企到销量跳水,理想所经历的一切,不是失败,而是转型过程中最真实的阵痛。

它不是最差的那个,甚至依然是财务最稳健、毛利最坚挺的新势力玩家。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焦虑才更难掩饰。当小鹏把智能拉到L3级别、蔚来完成换电布局、问界靠生态持续破圈、零跑用性价比席卷市场,小米初登场就收割Z世代认同——理想的“家庭人设”变得越来越老。

现在的理想,像极了站在岔路口的优等生:后退一步可以继续守住20%的毛利线,稳定财务、保留利润;往前一步却要冲入战火正酣的纯电市场,讲AI、讲芯片、讲智能驾驶、讲出海。

但这两条路不能同时走。你想守利润,就别奢望爆款;你想拼销量,就别眷恋高溢价。真正危险的,是卡在中间——既不敢冲,也不肯放。

理想最初的成功,是因为它比别人更理解用户。现在的理想,必须更理解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要为谁服务?在什么样的市场上做主攻? 这些问题不答,销量和信任都不会回来。

新能源行业的下一轮淘汰赛,不是“谁活着”,而是“谁活得像自己”。

攻还是守,李想和理想,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