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溪洋‖绿豆汤里的夏天
作者: 冰溪洋
日头把村口的柏油路烤得泛出油光,蝉在老槐树上扯着嗓子喊,连风刮过墙根都带着热气——刚从田里回来的人,裤脚沾着泥点,一进巷口就往修车铺的帆布棚下钻。铺旁摆着两个旧轮胎,师傅的蒲扇摇得呼呼响,抹着额头的汗叹:“能喝口冰绿豆汤就好了。”这话一出口,好几个人点头,那碗甜凉的汤水,原是夏天最实在的盼头。
竹筛子从橱柜最上层拿出来,还带着去年晒玉米的干爽气。倒绿豆时沙沙声散在厨房,绿莹莹的豆子滚得满筛子圆溜,硬得像孩童的玻璃弹珠。接半盆井水泡着,井水刚打上来,浸得手微微发麻,绿豆在水里慢慢把水染成淡绿,像揉进了夏天的颜色。
手指在水里搅两下,豆子滑来滑去,偶尔摸到瘪的、带虫眼的,随手挑去丢进垃圾桶。这是巷尾老人传的诀窍:“熬汤要选最饱满的豆,过日子也得拣实在的盼头。”巷尾的石凳还在,早年老人熬汤时,总有个小孩蹲旁边帮着挑,如今老人不在了,这动作倒成了家里的习惯。
铝锅坐柴火炉上,冷水没过绿豆,蓝火苗舔着锅底,柴禾偶尔“噼啪”溅火星。水冒小泡时,“咕嘟咕嘟”的声响像有人小声说话。学着老人的样子,隔会儿掀锅盖看——绿豆转着圈皱了表皮,再后来“啪”地裂小口,露出白生生的沙瓤。抓把冰糖放进去,糖慢慢化了,先变小,再拉成长糖汁,最后融在汤里,清苦的豆香裹着甜,飘得满院子都是。
汤熬好时,铝锅烫得要裹着抹布端,放在屋门口的青石板上。青石板是早年老人铺的,再热的天摸上去也带点凉气。汤冒着白汽,热气扑得人刚退的汗又冒出来,搬小马扎坐着,摇着老人留下的旧蒲扇,时不时给锅扇两下,风拂过院子时,还能把汤的甜香捎向巷口,盼着能凉得快些。
邻居家的小孩跑过,探头问“能喝了吗”,笑着摆手:“再等等,凉透了才好喝,回家去,好了给你端一碗。”小孩蹦跳着走了,望着锅,想起早年老人熬汤时,也有个孩子围着转,问着一样的话,连蹦跳的模样都没差。
汤不烫手了,就用老人留下的白瓷碗盛——碗边有个小缺口,是早年小孩摔的,老人一直没舍得扔。盖保鲜膜时按紧边角,老人说“这样凉气跑不了,甜味才锁得牢”。放进冰箱关上门,这最后一步的等待最熬人:看电视时心思在算时间,晾衣服时风一吹就想起汤,偶尔忍不住开冰箱看,碗壁结满水珠像碎星星,好像多看一眼就能凉得快些。
终于能喝了,开冰箱先闻见甜丝丝的凉。碗拿出来,保鲜膜上的水珠擦得手一激灵。掀开膜,绿豆沉在碗底,汤清亮亮透着淡绿。勺子舀起来,豆沙轻轻挂在勺壁,送到嘴边时,汤水“滋溜”一声滑进嘴里——先凉,再甜,最后是绿豆的沙糯,和老人熬的味道一模一样。一口下去,从舌尖到肚子里都透着舒服,刚冒的汗像一下子收住了。原来所有等待都值了:等豆子泡软,等汤熬稠,等热气散掉,等凉气渗进去,每一步都是为了这一口痛快。
前几天在镇上便利店,有人买过瓶装绿豆汤,甜得发腻,没有豆子的沙感,喝着也没从心里透出来的凉。现在日子快了,渴了有瓶装水,热了有空调,可总觉得少点什么——少了蹲炉边等豆子开花的闲心,少了坐青石板盼汤凉的期待,少了给邻居孩子端一碗的热闹。巷尾的风还像从前,吹过老槐树时,裹着汤的甜香飘远,只是现在的人,好像难得等风把香气送遍整条巷,也难得等一碗汤熬出骨子里的甜了。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