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溪洋‖水洼里的童年工程

冰溪洋 原创

2025-09-08 09:50

作者:冰溪洋

乌云被风悄悄掀开一角,天光顺着缝隙漫下来。院角的梧桐叶还在滴答作响,水珠坠在叶尖晃了晃,啪嗒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打在砖缝里的青苔上。远处屋脊后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空气里飘着湿乎乎的凉,混着墙根下泥土的腥气和菜园里韭菜的嫩香,深吸一口,连嗓子眼都润润的。

巷子尽头的低洼处已经积起了水,青灰色的水面映着天上的碎云,像块没镶好边的镜子。水洼边缘还在汩汩冒着泡,房檐流下的细流顺着墙根蜿蜒汇入,那片亮晶晶的水泽在孩子们眼里,可不是什么碍眼的积水,分明是块等着被雕琢的宝玉。

“水漫到石板缝啦!”不知是谁在巷口喊了一声,各家的门“吱呀”“哐当”地开了。拖鞋踩着水的啪嗒声、光着脚丫的吧嗒声、还有呼朋引伴的叫嚷声一下子填满了巷子。几个半大孩子拎着破瓦片,揣着捡来的塑料瓶,裤脚卷得老高,露着晒得黝黑的小腿,一股脑儿扑向那片水洼。

“这边高,水往那边流!”梳着羊角辫的二丫蹲在地上,手指在泥水里划着线,指尖沾着的泥浆蹭在鼻尖上。“得挖条沟,把水引到墙根的草窝里去,那儿能当‘稻田’。”

穿背心的小虎不服气,扒拉着一块半湿的砖头:“要先筑个坝!把水存起来,不然太阳一出来就干了,我昨天的‘池塘’就是这么没的!”他们撅着屁股在水里挪来挪去,像群专注的小勘探员,用脚丫踩出深浅不一的印子,讨论着哪里该挖深做“水库”,哪里该堆石头当“闸门”。

说干就干。穿凉鞋的柱子干脆脱了鞋赤着脚,抓起瓦片斜着往泥地上刨,“唰唰”几下就划出条浅沟,泥浆溅得满脸都是也顾不上擦。戴草帽的小胖墩抱着几块鹅卵石,哼哧哼哧往“坝址”挪,石头太重没抱稳,“扑通”掉在水里,溅了他一裤腿泥点,引得大家一阵笑。

二丫从兜里掏出三根冰棍棒,小心翼翼地插在水边当“界碑”;小虎把塑料袋撕成条,缠在树枝上做“测量仪”;柱子专管和泥,小手在稀泥里揉来揉去,把和好的泥巴拍成块,用来堵水边的漏洞。水洼里的倒影被踩得七零八落,又随着涟漪慢慢拼合,映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

“快!这边漏了!”柱子突然喊了一声。刚挖好的“河道”果然塌了个口子,水流像脱缰的小马往旁边的柴火堆冲去。孩子们慌了神,二丫扑过去用手堵,小胖墩赶紧搬石头,小虎急得直跺脚:“用泥巴!快和泥巴!”柱子灵机一动,把刚和好的泥巴团成球,“噗通”扔进缺口,又压上两块砖头,水流渐渐慢了下来。大家松了口气,你看看我沾着泥的脸,我瞅瞅你湿透的衣服,突然都笑了起来,笑声惊飞了院墙上栖息的麻雀。

太阳慢慢斜了,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经过一番“苦战”,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终于成型,水流顺着沟道缓缓流淌,穿过用石头搭的“桥洞”,最后汇入墙角挖好的“蓄水池”。小虎折了张纸船,轻轻放在“河口”,小船载着几片落叶,晃晃悠悠向下漂去。孩子们围着水边拍手欢呼,柱子蹦起来踩水花,二丫趴在地上看船行,小胖墩数着水里的石头,脸上的泥渍混着汗珠,却遮不住眼里的光。

巷口传来各家妈妈的呼唤声,“二丫回家吃饭了”“小虎快回来洗干净”。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站起身,回头望着自己的“杰作”:夕阳下的水洼闪着金光,泥巴筑的堤坝虽歪歪扭扭,却牢牢守着水流;石子铺的“河道”虽浅窄,却也蜿蜒有致。

暮色渐浓,孩子们揣着湿漉漉的快乐往家走,身后的水洼里,最后一点阳光随着水波轻轻摇晃。后来每次雨后走过青石板路,闻到空气里熟悉的泥土清香,总会想起那个午后——水洼里的波光,泥巴捏的堤坝,还有纸船漂过的痕迹,都像被雨水浸润的琥珀,把那段时光牢牢封存在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