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溪洋‖夏夜银幕下
作者:冰溪洋
七月的傍晚,暑气像块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压在豫南村庄的屋檐上。槐树叶纹丝不动,猪圈里的老母猪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孩子们光着脊梁在晒谷场边缘追跑,汗水顺着脊梁沟画出蜿蜒的小河。突然有人举着裤衩边跑边喊:"打谷场要放电影喽!"这声喊像块冰投进滚水,瞬间炸开了锅。
最先响应的是村口的广播喇叭。"今晚七点,大队部打谷场放映《地道战》"的通知刚播两遍,各家各户的木门就吱呀作响。穿蓝布褂的媳妇们端着饭碗往外走,光膀子的汉子扛着竹椅往场院赶,拄拐杖的老太太们由孙辈搀着,怀里揣着藤编小凳,连襁褓里的娃娃都被裹着碎花被单抱出来,整个村庄霎时活泛起来。
打谷场边的老槐树下,竹竿已经架起雪白的幕布,风一吹就晃晃悠悠地鼓成船帆。半大孩子们最是忙碌,有的脱了布鞋往地上一摆占位置,有的用粉笔在泥地上画圈做记号,还有几个机灵鬼爬到场边的麦秸垛上,扒着草梗炫耀着居高临下的好位置。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为抢前排和邻居男孩吵红了脸,最后在娘"让着妹妹"的哄劝下才算罢休。
幕布前渐渐坐满了人,形成个不规则的扇形。穿的确良衬衫的放映员正弯腰调试机器,齿轮转动的咔嗒声在暮色里格外清透。卖冰棍的老汉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梭其间,车后座的木箱裹着厚棉被,揭开时冒出丝丝白气,"三分一根,五分两根"的吆喝声混着蒲扇的呼啦啦声,在风里荡开。
刚从田里回来的大叔揣着搪瓷缸,里面泡着的野山茶还冒着热气,混着旁边婶子怀里婴儿的奶香味飘散开。远处稻田的蛙鸣漫过来,和着孩子们的嬉闹声,把夏夜泡得软软的。
天彻底黑透时,放映机突然"嗡"地启动,一道白光猛地射向幕布,惊得飞虫纷纷扑向光束,在光柱里跳着细碎的舞蹈。场子里的喧哗声像被掐断的线头,瞬间低了下去。孩子们伸直脖子盯着幕布,连吃奶的娃娃都停了嘴,好奇地望着那块忽明忽暗的白布。当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五角星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在幕布上闪耀时,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细碎的掌声很快连成一片。
换胶片的间隙,场子里又热闹起来。孩子们像脱缰的小马在场边疯跑,老汉们聚在槐树下抽着旱烟评电影,卖冰棍的自行车又推了过来,这次多了炒瓜子的焦香。放映员在马灯下拉长的影子投在幕布上,正低头摆弄着黑色胶片盒。有个调皮的男孩突然冲到光束前,张开手做着小狗的影子游戏,引得一片哄笑。
银幕上的枪声炮声一响,整个场子都屏住了呼吸。地道里的民兵神出鬼没,鬼子的膏药旗被打落在地,每当这时,场边总会响起压低的叫好声。刚学会走路的小童看到银幕上的鬼子举枪,吓得直往娘怀里钻,引得周围人低低发笑。幕布侧面的空地上,几个没挤到前排的老汉正踮着脚张望,嘴里还念叨着"这汉奸演得真像"。
蚊虫不知疲倦地嗡嗡叫着,有人掏出花露水往胳膊上喷,清凉气味混着汗味在空气里散开。穿开裆裤的小孩被蚊子叮得直哭,娘一边用蒲扇给娃扇风,一边伸手在娃腿上轻轻拍打。后排小伙子偷偷给姑娘递了颗水果糖,糖纸的窸窣声在枪炮声的间隙格外分明。远处稻田的蛙鸣和村头的犬吠,与银幕里的马蹄声奇妙地融在一起。
当片尾字幕开始滚动,有人打着哈欠站起来伸懒腰,板凳腿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月光不知何时爬上了树梢,把人影拉得歪歪扭扭。人们扛着板凳往家走,田埂上的小路被踩出串串脚印。孩子们还在争论电影里的情节,"李向阳的枪法比你准","我长大了要当游击队员",童声在夜风中飘得很远。
走在最后的是几个老人,他们一边慢慢收拾着板凳,一边念叨着"还是以前的电影好看"。夏夜的风带着稻花香吹过来,吹散了银幕上的光影。
如今村里的打谷场早改成了文化广场,水泥地上立着高高的路灯,再也不见竹竿架起的幕布。有次路过,正遇上放晚学的孩童围着老人问东问西。穿校服的小男孩扯着老人的衣角:"爷,你说以前在这看电影,是不是比手机上清楚?"老人没说话,只是摸了摸孩子的头,眼睛望着空荡的场地出神。晚风掠过广场,仿佛还带着当年野山茶混着泥土的淡香。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