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十一中:赋能新生,筑梦启航
为帮助初一、高一年级新生快速适应新阶段校园生活,缓解入学焦虑,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近日,南充十一中心灵成长中心特别策划并开展了主题为“拥抱中学,从心开始”的线上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讲座。高中部心灵成长中心周巧嫣老师担任主讲人,全体初一、高一年级新生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周巧嫣老师以一场趣味十足的“眼疾手快”热身游戏拉开帷幕。游戏通过简单的指令互动,迅速打破线上交流的隔阂,调动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原本略显紧张的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为后续讲座内容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核心分享环节,周巧嫣老师围绕“环境适应”“学习调整”“人际关系”“心态建设”四大新生适应性关键维度,结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真实案例,为同学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适应方法与心理指导。
环境适应:解锁新环境,建立归属感
面对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环境转变,部分同学容易产生陌生感与不安。周巧嫣老师结合“首因效应”与“曝光效应”,向同学们解释了环境适应的心理规律:“首因效应让我们对新环境的第一印象尤为深刻,而‘曝光效应’则告诉我们,多主动接触校园的教室、操场、图书馆等空间,多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文化氛围,能更快消除陌生感,建立对新校园的归属感。”同时,她建议同学们通过记录“校园新鲜事”“我的新发现”等方式,主动探索新环境,逐步将“陌生校园”转变为“熟悉家园”。
学习调整:掌握新节奏,提升学习力
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节奏与方法均发生显著变化,如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成为新生关注的重点。周巧嫣老师引入“鲶鱼效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与“马太效应”,为同学们拆解学习适应的关键逻辑。她指出,“鲶鱼效应”启示大家要正视学习中的竞争压力,将其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则表明,适度的焦虑能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焦虑或完全放松反而不利于学习,同学们需找到适合自己的“焦虑平衡点”;而“马太效应”提醒大家,学习中的“优势积累”至关重要,从课堂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等小事做起,才能逐步构建学习优势,避免“越学越吃力”的困境。此外,周巧嫣老师还结合具体学科案例,分享了时间管理、笔记整理、错题分析等实用学习技巧,帮助同学们搭建科学的学习体系。
人际关系:搭建新联结,收获真挚情
进入新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新生适应的重要环节。周巧嫣老师运用“刺猬法则”“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等心理学效应,为同学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小贴士”。她强调,“刺猬法则”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需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过度疏离,也不过度依赖,才能让关系更长久;“晕轮效应”提醒大家,避免因他人某一优点或缺点而片面评价他人,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同学;“近因效应”则启示大家,在与同学产生小矛盾时,及时沟通、积极化解,避免负面印象的“固化”。同时,周巧嫣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迈出“社交第一步”,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与同学交流,在互助互信中收获真挚的友谊。
心态建设:塑造新认知,拥抱新成长
面对新阶段的挑战,积极的心态是应对一切困难的“核心武器”。周巧嫣老师通过“心理弹性”“安慰剂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导同学们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她解释道,“心理弹性”如同心灵的“抗压弹簧”,通过正视挫折、总结经验,能逐步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带来正向的行为改变,多给自己“我能行”“我可以适应”的鼓励,能有效缓解焦虑;而“罗森塔尔效应”则证明,他人的期待与自我的信念会深刻影响个人成长,同学们要相信自己的潜力,也主动接纳老师、家长的积极期待,在正向反馈中不断突破自我。
讲座接近尾声时,周巧嫣老师再次强调,新生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需追求“一蹴而就”,同学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适应”,并将此次讲座中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她鼓励全体新生:“中学阶段是人生中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起点,希望大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新的校园里收获知识、友谊与成长,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此次线上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讲座,不仅为初一、高一年级新生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指导与实用的适应策略,更传递了学校对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与关怀。未来,该校心灵成长中心将持续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助力每一位学子在校园中绽放光彩。(周巧嫣)
供稿:南充绸都在线全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