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古墨、古隶:百米秦简长卷在天台问世
近日,天台史源书院特聘艺术家、教育家俞法鑫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木简巨作《哲学传统文化》正式面世。这件长达101.2米、宽0.315米的秦简长卷,以6.7万余字的规模、三百余年红花梨古木为材,重现秦代简牍气象,成为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实践。
作品选用三百年古宅拆梁红花梨木,材质坚实稳定,兼具“不变形、不腐、不蛀”特性。全文以秦简古隶书写,笔意高古、格式严谨,墨色选用传统丸墨,以松烟、骨胶、蛋清等原料制成,具有“水洗不退、水浸不掉”的耐久特性,从材料到笔墨均体现出了对传统工艺体系的深度回归。
俞法鑫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书画、金石、篆刻等领域深耕二十余载,尤以秦简书法研究与创新著称。他曾首创秦简书法教学体系,编著教材填补国内简牍书法教育空白,并多次参与国家级主题创作。本次作品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学术严谨性,更在形制、材料与书写三个方面实现了传统文化语言的当代转化。
整件作品从木材处理到书写完成历时三年,6.7万余字一气呵成,既呈现秦隶的古朴雄浑,亦传递出现代艺术创作的创新活力。有评论认为,俞法鑫通过将历史材料、传统书体与现代理念相融合,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为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案例。
《妙法莲华经》秦简长卷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体现出材料、形制、笔墨与匠心的多重融合,彰显出中华文明延续与再生的当代可能。
以木为简
以心为经
——评俞法鑫木简书法作品
这不是一卷普通的书法,而是一部用三百年古木承载的文化宣言。它以沉静的木色为纸,以古朴的秦隶为骨,以千年的经典为魂,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其一,是材料的叙事。 三百年红花梨古宅梁柱,本身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俞法鑫没有将其视为普通木料,而是尊重其原有的纹理与记忆,让每一道年轮都参与到经文的讲述中。当古老的木材遇见古老的经义,作品便有了天然的厚重感与历史的纵深感。
其二,是形制的回归。 作品严格遵循秦简形制,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对中国书写传统的一次深度致敬。在现代书写方式盛行的今天,这种对古法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汉字的美感不仅在于点画之间,也在于其承载的物质形态与文化语境。
其三,是笔墨的复活。 秦古隶的笔意,赋予了经文古朴、雄浑而又率真的气质。而传统丸墨的运用,则让这种美得以永恒。“溶于水而水洗不退”的特性,恰似真正的信仰与文化力量——能融入生活,却不为时间所侵蚀,历久弥新。
其四,是匠心的见证。 全长101.2米,宽0.315米,共计6.7万余字。这组数字背后,是艺术家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专注。从木材处理到逐字书写,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这种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使得作品超越了艺术创作的范畴,成为一种修行和奉献。
其五,是文化的融汇。 俞法鑫兼具学者、教育家与艺术家的多重身份,这使得他的创作并非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一次文化视野的综合呈现。书法、绘画、金石学、篆刻等多种修养在这件作品中相互渗透,最终凝结成一种醇厚、广博的文化气息。
其六,是当代的启示。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每一位创作者面临的课题。俞法鑫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答案:深入传统的肌理,而非停留在表面符号;将古老元素与当代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扎根历史、又面向未来的艺术语言。
总之,这卷木简(文化哲学内容),是材料、形制、笔墨、匠心、学养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珍视。
来源:https://www.sohu.com/a/932509736_122016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