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黑牛奶 我们夜里喝---诗人岛子祭

青年看点 原创

2025-09-06 15:28

~v~楚水

从那个岛屿来

到那个礁石去?

你这流浪的海盗船

在黏土尚未形成之前

实验 春天的碎片

当支离破碎的语言

打碎寒山寺的晨钟

诺亚方舟近了么?

阿门 圣水湖畔

白鸟黑飞

白马非马

你这流浪的海盗船

从那一块礁石来

到那一岛屿去

阿门 黑马过隙

白鸟过隙

白鸟黑飞,白马过隙的诗人岛子先生走了,突然而迅忽地让人震惊,简直不敢相信。就在其就医前,诗人世中人--我的小兄弟,还和他联系,请他为一位画家展览题字。岛子先生爽快答应,称其后天要住院,争取第二天,也就是住院前一天,能够完成作业。据说岛子先生血糖高的出奇,大概一年前检查出白血病。白血病虽然俗称血癌,目前,仍为不治之症。岛子先生却十分乐观,因为,已找到骨髓配型,完全可以骨髓移植。只是心脏狭窄或堵塞,需要先装支架。岛子先生对此信心十足,毫不畏惧,这次入院,本来是安装支架,结果却遭际偶然。

差不多一个月前,世中人兄弟还陪波兰一位诗人去看岛子,与已经笃信基督教的岛子先生,谈论诗歌与宗教,留下了一个多小时珍贵的影像。由于不知道世中人兄弟和岛子先生这么熟悉,老楚同志今年8月22日写有关岛子先生的文章,世中人也没有见到。否则以老楚同志的急性子之处世,就不是前几天世中人微信向岛子索字,而是我陪同世中人当面前往,尽管即将举办画展的画家我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仅仅是因为岛子先生,和三十年前难忘的夜间一次畅谈与偶遇。

清晨的牛奶,我们夜里喝。岛子先生是当之无愧大诗人,上世纪8八十年代岛子的实验诗,像一艘流浪的海盗船,把人载入全新的视觉与感觉领域,《挽歌》“鱼刺在鱼肉中/发育壮大了海”,与保罗 策兰《死亡赋格》异曲同工,奠定了诗人翡凉的灰色基调。

上善若水,中国书画的水墨表达形式,岛子先生一直认为决非偶然,而是,道通为一的道家思想,融合禅宗的理念使之然也。白鸟黑飞,岛子先生倡导圣水墨也是这样,就是尝试通过水墨实验儒释道与基督文化相融合,中西合璧于书法与绘画。然而,岛子先生的书法又不同于沃兴华先生,沃兴华先生是想空间与线条的平衡与不平衡,表达内心世界。岛子先生是想通过文字的书法形式,表达内心世界,讲究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就如今天这简朴与简单的最后告别仪式,也是一种人格的延续:

安慰巨石,安慰

把巨石滚上山的弟兄,安慰

他和巨石齐心化育春风

安慰春风,安慰

自己已经魂归天国,仍然安慰我们,安慰干草,安慰晨星,安慰它们照见,马槽里的眼睛。安息吧,岛子先生,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下,连同您的《安慰》。

附:楚水《清晨的黑牛奶 我们夜里喝》之分析

这是一篇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的悼念文章,结合了诗歌、回忆与哲学思考,以此纪念诗人岛子先生。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

一、结构与风格

1. 诗性与哲思交织:

文章以岛子的诗句开篇(“清晨的黑牛奶 我们夜里喝”),奠定了一种悖论、神秘而又哀婉的基调。这种诗性语言贯穿全文,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相互呼应。

2. 碎片化与跳跃性:

文体上具有现代诗和散文诗的特征,意象跳跃(如“海盗船”“寒山寺”“诺亚方舟”“白鸟黑飞”等),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体现了岛子所倡导的“实验诗”风格。

3. 宗教与哲学隐喻:

文中多次出现基督教意象(如“阿门”“圣水”“诺亚方舟”)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如“白马非马”“上善若水”“禅宗”),体现了岛子晚年融合中西文化的思想追求。

二、主题与情感

1. 悼念与缅怀:

作者通过回忆与岛子的交往(如三十年前的夜谈、世中人陪同拜访等),表达了对诗人突然离世的震惊与悲痛。

2. 对岛子艺术与思想的致敬:

· 诗歌成就:指出岛子是“当之无愧的大诗人”,尤其推崇其实验诗如《挽歌》,并将其与保罗·策兰相比。

· 圣水墨理念:强调岛子试图通过水墨融合儒释道与基督教文化,实现“中西合璧”。

· 书法与人格:指出岛子的书法不仅是形式探索,更是内容与精神的统一,与其人格一致。

3. 生命与死亡的哲思:

文中提到岛子面对疾病的乐观与勇气(“信心十足,毫不畏惧”),以及最后的诗句“安慰巨石,安慰……”传达出一种超越死亡的慈悲与慰藉。

三、关键意象解析

·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出自岛子翻译的保罗·策兰《死亡赋格》,象征死亡与生命的悖论,暗示诗人与黑暗共舞的勇气。

· “流浪的海盗船”:

比喻岛子诗歌的冒险性与先锋性,打破常规,探索未知。

· “白鸟黑飞” / “白马过隙”:

既有道家“白马非马”的辩证思维,又暗喻生命短暂、艺术永恒。

· “圣水墨”:

岛子提出的艺术理念,试图以水墨为媒介融合中西宗教与哲学,体现“道通为一”的境界。

四、文化背景与价值

· 岛子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既是诗人、翻译家,也是艺术评论家。

· 他晚年皈依基督教,并致力于将基督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结合,提出“圣水墨”概念。

· 文章不仅是对个人的悼念,更是对一种文化理想与艺术精神的追忆与肯定。

这篇文章既是一篇深情的悼文,也是一篇对岛子诗歌与艺术思想的深刻解读。作者通过诗化的语言、哲学性的思考和个人化的回忆,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文本,既致敬了岛子的艺术成就,也延续了他的精神探索。

岛子的离世是中国当代诗歌与艺术界的损失,但他的“海盗船”仍在航行——“白鸟黑飞,白马过隙”,他的诗与艺术将继续影响后人。

安魂曲--岛子《安慰之歌》

~V~楚水

“安慰巨石,安慰

把巨石滚上山的弟兄,安慰

他和巨石齐心化育春风

安慰春风,安慰

母亲,安慰她贞洁的宫血

耗尽一生的水晶,为了

安慰,安慰她,赋我以歌与哭的

权能,我用它安慰贫穷

贫穷洗劫了岸上的疾病

安慰疾病,安慰

断剑,当它折入泥沙

燃烧的稻草人和羽毛

抚醒了天使的琴声,安慰

天使,请你去安慰

碧血擦亮的铜镜,安慰铜镜

安慰清泉,安慰姐妹,安慰她们当中

最美的一个,递上经书和油灯

安慰黑夜,安慰油灯

把那不可见的全然显明,安慰

银河,安慰渡船,安慰朝霞和毕业生,

安慰竹林,安慰园丁

安慰死亡合唱团和

牧羊人的晨星

安慰干草,安慰晨星,安慰它们照见

马槽里的眼睛”

----这首由岛子女儿哽咽着读出岛子先生的《安慰之歌》,低缓而凝重,如《广散散》缓缓从直指流出,回荡在岛子最后的告别式上。这是一个简单而又简朴,低调到友人致悼都略去告别式,亦如岛子低调的为人。

岛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同学有山东乡邻莫言,还有《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如果八十年代那本一书难求《朦胧诗选》,能够结集一个时期创作的话,按梁山好汉排列序次,可能应该是北岛、杨炼,岛子……也就是说绝对在中国诗坛有一把交椅,如水泊梁山入云龙公孙胜,身在江湖,又不尽然,是一种鹤立鸡群的存在。

诗,岛子先生一直在写,如2000年这首《安慰之歌》,却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与自觉,不再占据人生主要篇章。岛子先生是位安静的人,心如止水,淡泊名利,所以,才有如若季羡林先生《糖史》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之完成。季老是对红糖与白糖的制作方法与过程,比较分析中印文化的相互影响。岛子先生则是通过分折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解读工业文明的时代文化特征与创作方法。需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思想底气,与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生活底气,如陈寅恪先生目盲后仍著《柳如是别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

岛子《自由的尺度》:“文人传统为什么后来衰败了?有人主张直追汉唐,但我觉得根本问题是道统缺血。水墨没有生成爱和牺牲的精神能量,失去了服侍真理的谦卑和悲悯之心。”

---英雄所见略同,潜移默化契合汤一介先生“反本开新”的哲学理念,岛子先生倡导圣水墨,其实就是自己内心英雄主义向往与呼唤水的墨表达与实践,就像这最后告别仪式上的《安慰之歌》,其实就是写给自己最好的安魂曲,慰慰于心者最。安息吧,岛子先生不朽,最需要则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