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盏灯火照归途:辛仲武的十年民生足迹

快阅视界 原创

2025-09-06 15:09

暮色中的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螺溪街道枣子沟村,70岁的王大爷攥着烟杆蹲在院门口,目光追随着电工架设路灯的身影。“辛委员又来送光亮啰!”他指着村道旁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咧嘴笑。不远处,身着灰色夹克的辛仲武正俯身调整灯杆角度,指尖沾满泥土。这是他为高坪区村庄捐赠的第100盏路灯,微弱光芒串联起四载春秋。

“身份在变,‘为群众办事’的初心没变。”捐赠仪式上,这位老兵企业家声音沉稳。迷彩服换成西装二十余载,军营锤炼的务实作风却烙进骨髓。作为南充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会长、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执行会长,同时也是南充顶层装饰有限公司的掌舵人,辛仲武深知:“企业根植社会,成长当反哺社会。”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口头禅,更是过去十年行动的注脚。

2020年以来,辛仲武以个人及企业名义,联合行业协会会员单位,足迹遍布南充城乡,累计捐赠价值500余万元的资金与物资,开展公益活动30余场次。在高坪区长乐镇灯高山村,寒冬腊月里,他送去价值6万余元的棉被、粮油,温暖孤寡老人的炕头;今年初春,他再次踏入同一片土地,捐赠路灯、电脑、办公桌等价值10余万元的爱心物资,为沉寂的村落注入活力。

教育的困境更能触动他的心弦。当高坪区佛门乡骑龙村学生杨某因家贫濒临失学时,辛仲武连夜驱车登门,送上1万元现金,郑重承诺:“书必须读下去。”在高坪区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记得去年5月那个午后,辛委员躬身蹲在轮椅前,亲手递上价值8.6万元的新书包和洗漱用品,笑容温和。仪陇县“光彩助学·同心圆梦”活动现场,他将5万元助学金交到贫困学子手中,留下鼓励的话语,也留下了一位企业家腕上那块早已斑驳的旧表——无声诉说着个人节俭与公益慷慨的对比。

翻阅辛仲武的履职笔记,页页浸着泥土味。保安院村的村支书清楚记得,这位政协常委调研时不坐会议室,专挑雨夜打着手电筒巡路,笔记本里密布“弯道缺灯”“岔口暗区”的标记。如今新装的30盏路灯,每盏都精准立在曾发生摔伤事故的黑点。“履职为民不是口号,得落实在一件小事上。”他指着路灯对施工队强调,眼神里有军人的执拗。

辛仲武将“反哺”的理念深植于企业文化。他常对员工念叨:“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支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应尽之责。”在他的带动下,参与公益已成为其旗下企业的常态。从扶贫济困到乡村振兴,从捐资助学到社区服务,涓涓细流汇聚成覆盖南充城乡的温情脉络。正如他在捐资助学活动上所言:“企业是扎根社会土壤的树木,唯有深扎根系、汲取养分,方能枝繁叶茂、向上生长。”他期盼企业的行动能“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起更多涟漪”,让爱心滚雪球般壮大。

暮色四合,新装的路灯次第亮起。保安院村口,放学归来的孩童踩着光斑嬉闹追逐,再不用举着火把的祖母踉跄接应。辛仲武站在光晕边缘凝视良久,肩头落满橙黄光斑。这个习惯躬身做事的老兵,用100盏灯标刻出履职的刻度——没有震天动地的宣言,只有细密如针脚的坚守。他曾在发言中坚定地说:“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产业报国、公益慈善、履职建言的路上坚定走下去,用实干让南充的夜晚更亮、群众的心更暖。”

百盏路灯渐次点亮,刺破的不仅是乡村的物理黑暗。辛仲武十年如一日的光影足迹,让我们看清了担当的重量:它可以是老兵指尖调试灯杆的泥土,是学子手中助学金承载的诺言,是孤老炕头棉被的暖意,更是企业家腕上旧表与公益慷慨的反差。他以最朴素的行动印证着那句心声——“为群众办事”的初心从未改变。路灯照亮的归途,映照着民心所向;微光汇聚的星河,正是新时代履职为民最温暖的答卷:真正的担当,是把百姓的心头事,稳稳挑在自己肩头,化作照亮前路的光。(唐敏)

供稿:南充绸都在线全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