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的二次创业:“华熙生物永远在做最难、最苦、最傻的事”

娱乐资本论 原创

2025-09-06 14:56

作者|郭吉安

华熙生物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报中,品牌营收和净利润滑向近五年最低。今年二季度,华熙生物总裁兼创始人赵燕宣布回归一线,行业也对这家公司的业绩提振报以期待。但从年报来看,变革的阵痛仍在持续。

7月21-23日,在深度走访了华熙生物济南、天津、北京的合成生物工厂后,剁椒Spicy曾与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展开过一场对话,结合本次年报,我们尝试解答,这家风暴中心的品牌,到底如何看待自身的困境?赵燕是一个怎样的掌舵人?华熙生物的拐点到底在哪里?

今年8月华熙生物25周年庆上的赵燕

华熙生物总与外界存在微妙的“信息错位”。
8月29日,华熙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其中,Q2利润触底反弹,单季度净利润首次环比、同比提升。但行业中更多人关注的,还是其黯淡的扣非净利润,“史上最差半年报”的声音铺天盖地。
无独有偶,去年6月,华熙生物近年来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项目——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在天津落成。这一耗时6年、总投资近30亿的平台项目是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一手推动,可谓力排众议。“我甚至没敢把这个投入放在研发成本,而是放在了供应链。因为放在研发里,别人要问我,投入这么多,你的产出呢?可这个产出不是一时半刻能看到的。”赵燕坦言。
然而当时鲜少有人在关注此事。离职前员工枝繁繁一篇满是传播爆点的爆料直接点燃舆论。再搭配华熙生物承压显著的功能护肤品业务和此前的核心技术人员变动公告,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行业,大量目光关注在华熙的人员纷争、股价问题和盈利困境。
还有今年6月,华熙生物旗下润百颜落地首个AI智能体验店,一整个操作间的工业化流程被成功浓缩在冰箱大小的机器内,据赵燕介绍,这一创造性实验仅备案便花费超8个月。但与此同时,外界的关注重心聚焦在华熙和巨子的“商战论”上。“华熙是不是在攻击同行”,“是不是它有意挑起行业内斗”,质疑的声音始终相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某种程度上,华熙面临的“错位”困境,是业绩承压带来的营收下滑与变革需要的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
更进一步看,华熙生物的困境,也是一家想做长期主义的科技公司在研发端持续的投入和在回报周期上的不确定性,与资本市场将其视为一家消费品公司,追求清晰的利润和短期回报的根本矛盾。
不少人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做法势必要大“变”——华熙生物透明质酸的故事讲了太久,现有市场呼吁更多“新概念”。2023年起,面对业绩下滑,华熙生物一度尝试沿着市场热点走。以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为例,2023年到2024年,华熙上市多款胶原蛋白产品,并不断加码这一领域医美端产品的落地。

但不同于外界关于产品侧的想象。在赵燕亲自管理后,这样的追风动作几乎被大幅度“叫停”,华熙从胶原蛋白混战中再次抽离,重回长板领域透明质酸所属的多功能糖类赛道。

“原来我们的投入有一些变形,其实是无效的,要想市场识别清楚我们的品牌,那一定要和乱象区分开。现在很多人都说好的做不过坏的、做不过假的、做不过胡说八道的,这种现象确实广泛存在,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做,不能加入这样的内卷。”赵燕向我们表态。

“华熙生物永远能做最难、最苦、最傻的事。但我觉得既然我来做这件事,就要把这个品牌带到正确的路上,也许对于外界来说觉得我们没有短时间之内立马拉起来,但是我现在要求的就是我的团队必须要把动作做对。”赵燕道。

“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她再次强调了一遍5月华熙对外公告里的这句话。

今年3月,赵燕宣布重回经营工作一线,与此同时是一系列关于人的变革,赵燕公开喊话严抓贪腐,要求华熙生物重回创业状态,此后,是一系列的高管名单变动。据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华熙生物在组织架构升级上的投入达到2900万。

但与外界想象的“内部肃清”氛围不同,事实上,赵燕对老员工有很深的感情。今年华熙生物的25周年庆环节,赵燕为华熙生物20年、10年、5年等不同阶段的老员工设置了专门的奖项进行表彰。尽管核心管理层有所变动,但大量基层研究人员、工作人员提起赵燕都颇为敬佩,对华熙生物有种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提及透明质酸,几乎每一位剁椒见到的华熙员工,都有种溢于言表的自豪。即便不是研发岗位的员工,对于华熙创新的透明质酸酶切法和交联技术,也能讲得头头是道。至今,华熙多地的员工食堂,都坚持在每日主食中添加透明质酸,不少员工还会日常服用透明质酸原液。

华熙生物的济南工厂内坐落着一座巨大的“世界透明质酸博物馆”,馆内陈列了透明质酸从发展史和未来畅想等各个板块。华熙生物针对这一成分在医药、美妆、食品、生活等各方面的落地成果,博物馆内也设置了专门的展区陈列供人参观。

不可否认,透明质酸是华熙生物一路走来最关键也最成熟的核心成分。

2012年,华熙生物第一款透明质酸填充剂获批,这也是我国首个获CFDA批准的国产透明质酸填充产品。此后,无论是其旗下功能性护肤品润百颜、夸迪的突飞猛进,还是在添加透明质酸的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开拓,都紧紧围绕这一成分进行转化落地。
或主动或被动,华熙与透明质酸的概念绑定在20年来不断加深。2019年,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无数媒体强调“透明质酸第一股”,在赵燕本人的相关报道里,最常出现的形容词也是“玻尿酸女王”。
这样深厚的成分绑定也紧紧刻入这家公司的血脉。
围绕透明质酸的成果转化,华熙更是做到了工业化的极致。以其首创性打造的次抛产品为例,目前,华熙的高智能化生产流程可实现一支次抛从原液到最后封装的全链路自动化。一间300平左右的生产车间内,一天全开的情况下可以产出1800万支次抛,完全的“黑灯工厂”作业。

然而,与内部强烈自豪感产生巨大割裂的是近年来外部的不断唱衰。

无论是在医美领域还是在美妆赛道,近年来,新成分概念层出不穷。医美端PCL、PLLA等风很大的再生材料,化妆品领域数家依靠重组胶原蛋白概念杀出重围后来居上的品牌,都实现了对用户认知的反复再教育。
而伴随这些新成分兴起的,则是透明质酸的“过时论”。一方面,华熙生物等公司多年来针对透明质酸的研究成果让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落地应用愈发普及,透明质酸“不值钱”的声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不乏多个券商集中发文表示,透明质酸是昨天,重组胶原蛋白才是行业的明天,并进一步提出透明质酸只有补水作用等观点,在社媒广为流传。
今年5月,华熙生物怒而发文,痛斥“重组胶原蛋白踩着透明质酸上位”。赵燕更是直接将这样的声音视为资本市场缺乏耐心、竞对热炒概念、平台生态不完善所致。

“透明质酸已经出来十多年了,市场需要新概念,机构需要赚钱。于是浮躁的资本、有运作的媒体、kol还有水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合拳。”赵燕无奈道。

此时如果不想被别人超越,自我超越是最好的办法。事实上,华熙生物目前在成分侧的布局十分全面,无论是透明质酸所在的功能糖赛道、重组胶原蛋白归属的蛋白质类,还是近来概念大热的多肽类、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等成分类目,华熙生物均进行了全面布局。
但赵燕并不愿意加入新成分内卷大战。在她看来,深耕华熙生物立足之本——透明质酸所属的功能糖类赛道,是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当前品牌困境的关键。

在华熙生物内部,赵燕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她认准的事情,除非自己愿意调整,否则几乎没有改变的余地。

“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华熙内带领和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顺序是先进行科学发现,然后用技术转化出活性物质,再推进终端产品,最后树立品牌。我们在市场和科学的十字路口坚持回归科学,这注定了我们不可能看到市场一个成分概念火,就先从产品、品牌去倒着来。”华熙生物药械研发中心总经理苏旸告诉剁椒。

在2020年到达华熙生物前,苏旸有在宝洁集团超过10年的研发经验。他清楚地知道,当前行业中,多个区域已经形成了品牌联合主播,从热门成分倒推产品,迅速问世销售,圈一波热钱再换皮重来的生态链。在他看来,“华熙坚持的是一条难却正确的路,但势必是更长期的主张。”

以今年兴起的麦角硫因为例,作为大热成分,近来围绕其的产品颇多,不乏原料公司直接用这一核心成分命名,向市场销售大量低价原材料。但在赵燕看来,尽管华熙生物对旗下研发的麦角硫因品质有信心,也很看好这一成分的未来,但华熙绝不会做牺牲质量求速成品、低价保市占等尝试。
“在国内这么卷的情况下,华熙生物只能选择能做的事。在目前这种打乱仗的时候,你让我和他们去拼价格,可能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要高品质的往下打。”赵燕表示。“今天的中国市场,我们感觉到整个产业生态上出了一些问题。没办法,只能是做好自己。”

某种程度上,半年报披露的营销投入变化,就是赵燕看来要“做好自己”必有的改变。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被大砍31.44%,仅有8.08亿。

今年3月,赵燕在华熙生物总裁办公会上发布讲话,这篇被公开的谈话没有套话、水话,全部都是她理解且决定要在华熙做的事。赵燕提出四点:从严治理团队、贴近业务一线、重返创业型组织、严查贪腐问题,采取的措辞十分严厉。

她本人的确在重新返回华熙的市场一线。据悉,赵燕对华熙生物的主抓涉及从研发流程到产品体系建设到市场深度运营的方方面面。前几年,赵燕曾退居研发端,将各个市场业务交由团队负责,并不亲自参与运营和内部管理。

但今年开始,59岁的赵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大量“基础工作”,行业论坛发言、券商关系重构、和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对接沟通……就连华熙生物发布的对外声明和告知书,都有大量她本人输出的内容。

采访当天,赵燕的时间便排得非常满,上午,她和小红书沟通品牌在平台推广的具体问题,下午访问后,她还要立刻奔赴济南,准备一个新会议。

“华熙面临的业绩下滑,除了外部环境原因,还有我们内部的原因,在团队建设、组织能力上出了一些问题。过去两年,我们自己的C端团队像是睡着了。不知道市场上发生了什么,自己没有守住传播阵地。作为老创始人,原来我在很多地方做的有缺失,现在正在锻炼,我在组织新的团队干这件事。”赵燕告诉剁椒Spicy。
自今年1月回归起,赵燕首先主抓的就是针对化妆品事业线在动作定位上的“拨乱反正”,她带领华熙生物,将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从命名开始,强调紧抓集团优势科研成果落地,而不是被外界各种风向带着走。

“我一直认为像华熙这样的生物科技公司,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支撑。”赵燕强调。

同时,赵燕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内部品牌梳理和定位的进一步明确。

“原来华熙生物旗下的四大主品牌,还不用外部进攻,自己就和自己打起来了,大家在用户认知和品牌定位上都不够清晰。今天我做的事就是明确每个品牌的站位。比如夸迪,就是做细胞级抗衰,不要偏移到战痘或者修复上,润百颜瞄准细胞级调控,米蓓尔专注做细胞级修护,BM肌活就做细胞级免疫。

在明确定位后,将品牌形象和产品优势完成在用户端的科学传播便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一支具备较强营销能力,在渠道覆盖和内容运营上深耕的“铁军”。这也正是摆在赵燕面前的巨大考验。

以投流为例,过去,华熙生物的逻辑是找头部大KOL,抓大放小,2020年前后,搭乘时代红利,这样简单粗暴的打法也一度为华熙带来巨大的商机,直接捧出了润百颜、夸迪两大10亿级品牌。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货美妆营销的不断内卷,近年来这样的投入策略已无法再获得匹配的销售转化。KOL、平台获取营销预算,但不为结果买单。高增长的营销投入与下滑业绩并不匹配,也引发资本市场和行业的诟病。如果参照近年美妆赛道成绩优异的品牌,转变思路寻找大批量中小达人,借助广撒网的koc,实现高roi的精准触达,或许是解决之道。但这也对团队的组织效率和执行力提出更高要求。

“抛开其他,我觉得现在就是重回创业状态。各团队不能说像过去一样,拿充足预算,拍脑袋做决定。而是要想清楚营销目标,再分解到每一个正确动作上,明确各环节预算,点对点找准责任人,再去行动。”赵燕道。

当下,她本人辗转于和各大平台对接的一线,尝试为华熙生物打造出一个有利于品牌传播的土壤。克服当前行业高频敏感词成为这一阶段赵燕与平台“博弈”的重心。

“各种缩略词和乱七八糟的代称直接模糊了行业标准和规则。平台一刀切的规定是为了避免白牌夸大功效。但华熙生物旗下品牌具备这样的能力,有专利和实验室成果支撑。我们讲出的功效有据可依。”赵燕强调。

她的办法总是很多,怀柔输出、摆证据讲道理,直至最后“如果不能提及,华熙宁可停止投流”的表态。在赵燕的争取下,目前,华熙生物已经在部分平台直播间突破限制,可以在品牌官方直播中,用清晰、完整的话术来介绍产品功效。
集团内部针对科学传播人才梯队的建设也在持续进行。据悉,赵燕几乎是重建了整个品牌部门。以新来的媒介团队为例,各个都要求“不止能沟通,也要能做内容,能写好稿”。同时,华熙生物内部正在组织一支科学前沿洞察小组,既要懂科学数据,也要链接市场和消费者,承担将产品和研发“转译”向C端用户的工作。

以夸迪为例,明确了细胞级抗老定位后,夸迪将核心slogan更名为“怕垮用夸迪”,将核心技术CT50形容为“细胞充电器”,这样的转译也帮助品牌把科研端生产的优质产品转变为与消费者之间能产生迅速连接的一套语言体系。

据赵燕介绍,如今,润百颜的一阶段调整已经率先完成。“当然,速度上可能没那么快,不会一下拉到几倍增长,但动作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形。如果整个C端业务想走出调整期,我预计还要半年时间,在明年春节后,会真正有起色。”

8月润百颜官宣全球代言人张艺兴


对华熙来说,C端业务泥沼或许只是最表层的困境,某种程度上,这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其当前定位与市场认知的不匹配。

从半年报来看。上半年华熙生物在研发端投入逆势提升15.25%,占总营收超10% ,在美妆领域遥遥领先。不少行业声音质疑,“在业绩承压阶段进行这样的追加投入,是否难解当务之急。”
“我们总是在纠正券商、媒体,我们不是一家消费品公司,而是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公司。”苏旸道。
华熙生物很难在行业内找到对标者。“原料赛道,大家第一时间不会想到我们。合成生物所在的医药领域,因为华熙目前只做医美相关业务,所以这个圈层也不会想到我们。目前提及华熙,还是拿我们在和消费类化妆品公司做比较。”提及资本市场的估值问题,赵燕如此分析。
但放在化妆品赛道,无论是运营理念还是投入模型,华熙生物的底层基因都与之并不那么匹配。
典型例如多年来的市场传播中,华熙生物热衷建立的都是集团总品牌概念,但对旗下子品牌形象建设投入不足,这背后便是科技公司不够洞悉“消费品”打法的表现。
同时,更深一步看,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消费品公司的高毛利盈利结构、批量化可复制的产品能力等都是券商评估时的标准,而华熙生物总在强调的底层科技支撑、产业贡献和长期发展,并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
以华熙生物目前在天津落地的中试平台为例,这一花费6年、具备64条柔性生产线的平台由赵燕主导建设,有助于提升华熙内部“研发-中试放大-生产”的能效,同时,中试平台广泛对外开放合作,目前,不乏中小集团借助这一基地,探索合成生物领域更多元的商品化落地,行业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也逐步清晰。

柔性中试平台模拟生产过程

但从投产比来看,这个总投资近30亿的项目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明确的商业回报。毕竟,中试平台的技术服务收入相比前期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和运营成本来说十分有限。
“打个比方,有可能通过中试平台,加速透明质酸在诸如医疗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落地。一旦某项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成熟商品,届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技术壁垒和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数十亿的投入。”华熙生物科技天津中试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告诉剁椒Spicy。
从长期来看,中试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华熙生物建立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高技术壁垒,收获产业链上下游多元的合作伙伴。但从眼前来看,在面临市场困境的关键阶段,豪掷30亿投入一项回报周期漫长且未知的项目,像等待一场全新的“物种大爆发”,又是一项完全不“消费品”的打法。
“当然,赵总坚持建设这个平台,也是希望能推动整个合成生物行业从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产品以及市场化商品的转化进程。这项工作,也有很多地方政府、研究所在倡导推进,华熙生物完全以企业的力量参与,是出于赵总的社会责任感。”天津工厂负责人感慨。

华熙生物天津工厂

在走访中,“务实”和“理想主义”是很多人用来形容赵燕的关键词,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在赵燕身上获得了奇异的融合。
一方面,她经常往返于华熙各个实验基地,到一线工厂考察,始终活跃在科研领域一线。今年回归C端消费品管理后,动作雷厉风行,公司内部的问题很少遮掩,不仅所有行动目标都要讲明、讲透,执行中也“抓得很细”,要求所有改革动作都落到实处。
但另一方面,赵燕在集团总发展上有种执拗的“理想主义”。她学习锻炼按照消费品经营的逻辑冲锋陷阵,却保留科技公司的底层坚持不愿动摇。
她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我之前和美妆行业头部公司交流,他们有很好的包装和概念,但产品内容物却不够好。他们说,做美妆不能用科学家思路。营销和包材的投入算得出投产比,内容物上的投入是算不出的。所以如果在内容物上多花了一块钱,哪怕节省一道工序,也要从其他地方省出来。”
这件事直接颠覆了赵燕的认知,但她立刻意识到,她没办法做这样的事,她永远要做难但正确的事。“就像我们做柔性中试平台,不能带来立刻的收益,但有助于行业标准化。看起来投入巨大,但放在两年后再看,每一次实验数据的积累,都对后续的改进和提升有帮助。华熙一直坚持做的,是一条长远的科技之路。”

华熙生物天津工厂透明质酸生产车间

当然,放在当下的行业,耐心资本缺乏,更会算眼前账单的公司,似乎更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但赵燕尝试找到一条新的对外沟通办法,寻找长期目标和短期利润的平衡,在保留和强化自身科技属性的同时,重塑和资本市场的沟通逻辑。
“我会亲自选择对生物科技有了解的券商,做深度的交流,我相信,有一两个写得好报告、了解华熙的,事情就有望改变。现在,华熙生物正在调整期,但我自己挺踏实的,也希望集团内大家的心态能回归到正常,把自己的内功练好,真正脚踏实地做对的事。”

整场沟通中,赵燕经常强调的是时间。她希望内部员工、外部市场都能够把时间拉长一点,不站在眼下,而立足更长远的视角。尽管行路艰难,但她希望华熙能沿着长期的主张,在做每一个微小的决定前,都确保巨轮的航线“不偏移”。

如果说,曾经的腾飞是这家公司在时代东风下的高歌猛进,那当下,狂风巨浪来袭,华熙生物到了真正需要乘风破浪的节点。

“这就是我的二次创业,也欢迎大家看看,我的第二次创业能不能成功。”赵燕说。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