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风口正劲,“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为何掉队?
在能源数字化的浪潮中,能链一度风光无限。
今年8月28日 ,在辽宁沈阳开幕的“2025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能链凭借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位列第342位,成为能源数字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之一。
这一由全国工商联权威发布的榜单,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能链的入选不仅彰显了其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其商业模式和成长潜力获得了高度认可。
能链创始人、CEO戴震表示,能链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得益于国家对民营经济及能源创新产业的支持。这次入选,也是能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对能链在能源数字化领域实践成果的认可。
内部动荡
在能链集团风光无限之时,旗下的“充电第一股”能链智电,却渐渐被同行甩在身后。
一方面,能链智电自上市以来,财务状况一直不容乐观。
回顾2021 - 2024年的财报数据,亏损的阴霾始终笼罩着这家公司。2021年,能链智电净亏损2.60亿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急剧扩大至56.37亿元,2023年虽有所收窄,但仍亏损13.07亿元。进入2024年,全年的盈利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净亏损9.1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30%。
能链智电持续亏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业务转型与收入结构调整便是其中关键因素。2024年,公司主动收缩重资产业务,如场站选址、硬件采购等。这一决策导致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75%,直接减少收入超7500万元。
虽然同期轻资产核心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占总收入84%,但充电服务费贡献绝大部分收入,且公司仍需持续补贴维持用户黏性,形成“补贴回撤—用户流失—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企业2024年整体收入仍下降14%。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收入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无疑让能链智电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毕竟在转型过程中,不仅要承受旧业务收缩带来的收入减少,还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发展新的核心业务,这中间的过程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除了财务困境,能链智电的内部治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今年5月15日至18日,团油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北京南智谷彩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被能链 (天津) 科技有限公司转让给了众能 (天津)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戴震不再是这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此外,能链原定于2025年1月 25日召开的公司股东大会被取消。
这一连串动作让人怀疑是不是管理层在流动性危机逼近、债务即将到期时的“断尾求生”。股权腾挪用来隔离风险,股东大会取消用来拖延披露,两者叠加暴露了内部治理的系统性失灵。
这些内部动荡对能链智电的市值、业务开展及投资者信心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限制了公司的发展。
行业激战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充电运营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陷入了激烈的竞争漩涡。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公共充电桩保有量390.0万台,TOP10企业充电桩运营量合计305万台,市场份额合计78.2%。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能链智电的短板愈发凸显。
从市场份额来看,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进入市场较早,在充电桩布局上抢占了先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充电网络,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认可度较高,而能链智电作为后来者,表现远不及行业头部企业。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3月,特来电运营量最高达 74.6万台,市场份额19.1%;星星充电、云快充排名第二和第三,运营量分别为65.9万台、61.3万台,市场份额分别为16.9%、15.7%。而能链智电虽然连接了大量的充电桩,但在实际运营数量和市场份额占比上,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运营模式上,能链智电主要采用第三方平台主导模式,通过连接充电桩运营商和用户,提供充电服务平台。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能够快速实现市场规模扩张,但也存在着对充电桩运营商依赖度高、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把控等问题。
相比之下,特来电和星星充电等则属于资产型运营商,专注自有资产的运作,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以实现用户端的流量互补。它们通过大规模建设和运营自有充电桩,能够更好地控制充电服务的质量和成本,提供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充电体验。
用户规模上,能链智电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截至 2024年末,能链智电通过其平台服务了超过1370万交易用户,而以特来电用户数量目前已突破3700万,且用户粘性较高,这得益于其长期以来在充电服务领域的深耕细作,以及完善的充电网络和优质的服务体验。
此外,在消费者选择充电服务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品牌。而能链智电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在一些地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较低,导致其在获取新用户和留住老用户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总之,能链智电在巨头夹缝中负重喘息,随时可能被红海巨浪吞没。
突围之路
面对诸多困境与激烈的竞争,能链智电并非毫无破局的机会。
一是,能链智电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业务布局,聚焦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在2024 年,能链智电已经开始进行战略聚焦,将业务重心转向以充电平台服务为核心的轻资产业务,减少对重资产、高现金流占用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的依赖。
这一调整使得其充电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占公司总收入的84%,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能链智电还可以进一步剥离不良资产,清理那些盈利能力较弱、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不高的业务,集中资源发展充电服务业务,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二是,能链智电应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在充电技术上的研发,提高充电速度和效率,降低充电成本,例如研发更先进的充电设备和充电算法,以满足用户对快速、便捷充电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充电网络的布局和运营管理。比如,通过AI技术实现充电供需的智能匹配,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此前能链智电推出的NEF系统,实现了站点选择的自动化和动态定价调整,增强了充电运营商的盈利能力,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展。
此外,单打独斗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拓展市场合作是能链智电实现突破的重要途径。加强与能源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和成本的可控。
总之,能链智电身处新能源充电黄金赛道,虽已被头部企业拉开身位,但若能在业务结构、技术研发和市场合作上持续发力,依旧有望弯道超车。
